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
《漁父圖》軸84.7×29.7厘米吳鎮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默慈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自稱梅花和尚、梅沙彌。 浙江嘉興人,以善畫山水、墨竹而聞名,其山水效法董巨,墨法淋漓。 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一起,被推為“元季四大家”。 他在“元四家”中用墨最為濕潤,也正是這種濕潤賦予了其畫以深邃的道家哲學意境。
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漁隱”的素材最為普遍,繪畫史上的“漁父情結”久矣。 時至元代,異族統治,政治背景複雜,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 大概受莊周“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的影響,“漁隱”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
吳鎮喜作《漁父圖》以抒其懷,平生所作《漁父圖》甚多,存世四幅,景物基本相似,此圖原是四條屏中的第四幅,為其中代表。 畫作之上,但見群山聳峙,遠岫在山嵐霧靄之中若隱若現。 零星幾點樹木,裝點著山麓峰頂。 坡旁水澤,小舟閒泊。 一漁父頭戴草笠,一手扶漿,一手執竿,坐船垂釣,境界迷濛幽深。 全圖墨色蒼潤,山石、樹木、枝葉濃淡交替,筆法多變,皴擦點染,藉以表現層次關係並突出主要物象。 畫上自題:“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腮鱸,詩筒相對酒葫蘆。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戲作漁父四幅併題。 ”此情此景,漁父頭戴斗笠載酒船頭,一任小船隨波逐流,大有幾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瀟灑架勢,莊周“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為者無所求,蔬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的超脫之境亦躍然紙上。
吳鎮出生前一年,南宋滅亡,文人的境遇相比宋代簡直是天壤之別。 伴隨著吳鎮成長的是國內起義軍席捲,暴亂水災地震更使得社會動盪不堪。 元朝軍隊還遠征他國,戰爭頻仍民不聊生。難怪其《沁園春·題畫骷髏》嘆道:“古今多少風流,想蠅利蝸名幾到頭。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兩度封侯。採菊籬邊,種瓜圃內,都只到邙山土一丘。惺惺漢,皮囊扯破,便是骷髏。”吳鎮終身不仕,賣卜於錢塘等地,這“漁父”大概也正是他精神世界的化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