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珐琅彩瓷是极为名贵的品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尤其在清代,珐琅彩瓷一直是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更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其瓷质细润、色泽鲜艳,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在天津博物馆内,收藏着一件清代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这件珐琅彩瓷器器型小巧,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该藏品是一件国宝级文物,更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据天津博物馆器物部副研究员高英爽介绍,珐琅工艺始于明代。明代时,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特殊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底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烧成的精致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明景泰年间最好,因此有“景泰蓝”之称。
到了清代前期,从国外进口了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物品。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也就是驰名中外的珐琅彩瓷器。
那么珐琅到底是什么呢?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对一种人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质的称谓。它以天然长石、石英等矿物质为主要原料,添加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等工艺,细磨而成。高英爽说:“珐琅彩瓷之所以珍贵,首先在于清初这种材料极为稀少,且需进口,它被皇帝所垄断,并且不准赏赐王公大臣。”
珐琅彩瓷创始于康熙末年,全盛于雍正、乾隆两朝,总的说来,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色彩艳丽、图案对称,样式以“大红大朵”花卉为主,图案相对单一。康熙时期珐琅彩瓷的款识标记,一般都是“康熙御制”的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为双线方框包围。到了雍正年间,中国人自己研制出了珐琅料,并且比进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种。
“雍正皇帝本人的艺术品位很高,也极爱瓷器,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日趋精美,图案细腻,仿佛一幅幅中国画。到了乾隆年间,国力强盛,珐琅彩瓷做工更为精巧,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高英爽说。此时的珐琅彩瓷器样式繁多,此外,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图案富丽华美,纹饰丰富,画风中还吸收了西洋绘画技法,为中国艺术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上世纪60年代收购而来,其外形为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当年,这件瓷器为皇宫摆件。玉壶春瓶始于宋代,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其特色在于瓶身左右由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器,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这款玉壶春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即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这件玉壶春瓶的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面空白处有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有朱文“春和”印,句尾有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高英爽评价:“这件作品画工精细入微,画面上有题诗,也有印章,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如果将作品展开,完全是一幅中国花鸟画。当年,此类画稿都是出自宫廷知名画家之手,而非画匠,这幅画的画稿作者为蒋廷锡,是清代的大画家,而这也决定了这件珐琅彩瓷器极高的艺术价值。”
高英爽还指出,珐琅彩瓷珍贵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当年在清宫中,它是在内务府下所设的“造办处”烧制完成的,其烧造工艺为清宫专属,也是唯一一种在宫中搭窑烧制的御用瓷器。
其制作工序,要先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出上等的素瓷胎,送入宫中御选,白瓷胎运至京城后,所需图式由宫廷画师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清宫如意馆的优秀画师依样画到瓷器上,“在烧好的瓷胎上用珐琅彩进行绘画,很滑,就好像我们拿笔在玻璃上画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这件16厘米高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了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丰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绘制完成后,在清宫造办处入窑烧制成珐琅彩瓷成品。
由于珐琅彩瓷的胎质较一般瓷器薄得多,在第二次上彩烧造时极易破裂,而且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瓷釉发生的复杂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即使是造办处的一流工匠,在烧制时也难免失败,其技术要求之高、工艺之复杂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古人说:“一件好瓷器烧成,要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质地、图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们终其一生求之不得的。对于珐琅彩瓷的烧造,那时的匠师们可谓竭尽全力,呕心沥血,从而摸索总结出一套烧制这一特殊品种的方法。
不过,就是这样凝结了工匠们心血和汗水的成品珐琅彩瓷,制作完成后呈献给皇帝,皇帝本人御览定夺后仅留下极其完美者,剩余者全部砸碎。因而,与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当年,不仅是珐琅彩瓷成品,就连被砸碎的瓷片也不能有一片外流民间。在紫禁城中,掩埋碎瓷片也曾是太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据记载,宫内所使用的瓷器,即便破损了,也不能随便处置,必须找专门的地方掩埋。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在院内施工时,曾挖出过大量各个年代的陶瓷碎片,证实了这一记载。
总的来说,在清代,珐琅彩瓷的制作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很小,且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如今,存世的珐琅彩瓷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等少数博物馆之外,尚有少量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均极为罕见。2005年,一件高仅为十几厘米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以1.15亿港元成交,这在当时的古玩界掀起了一股珐琅彩瓷瓶热。天津博物馆里的这件清代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与那件拍卖的瓷瓶大小相近,造型及纹饰更为精细,可以想见,其珍贵程度之高,实为文物之瑰宝。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新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