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內心和善散發善的力量

內心和善散發善的力量
人們都有遠離痛苦,追求快樂的本能。肚子餓了,要吃東西,因為吃東西能夠緩解飢餓帶來的痛苦;心情不好時,會找人傾訴,因為傾訴能夠解除我們內心的痛苦。所以,從身心上,我們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

  我們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觸,做了一點點好事,內心就會很快樂,或者自己偷著樂;當我們心裡面有善意、正面的想法時,我們也會有淡淡的喜悅與輕鬆。

  以上情況共同的基點是我們內心當中善惡想法是得到苦樂的原因。佛教中業果法則的兩個原理能夠對此做解釋。

  第一,所有快樂和痛苦的果報,都是相應的善因和惡因所感得的,善因會得到快樂的果報,惡因則得到痛苦的果報。就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什麼種子就收什麼果實。

  第二,業的增長。 《佛說稻芊經》中說因果分為兩種:外因果與內因果,它們都會增長擴大。外因果的增長,比如一粒小小的稻種,春天種下去,慢慢就會長成一株稻子,到了秋季就會收穫很多的稻穀,所謂“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籽”。內因果也就是業果,它也會增長、擴大,而且增長的程度是外因果無法相比的。最初即使只是種下微小的善因,將來也會感得極大的善果。

  我們有離苦得樂的本能,但我們不是能夠時時保持快樂。當我們要去改變自己痛苦的狀態時,首先要去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們的心中所想由惡念轉向善念,這樣我們眼前的痛苦就會減輕一點,快樂就會得到一點。不斷去轉換,不斷去增加正面的、善的力量,久而久之,行成正面的慣性作用,那麼得到的快樂就源源不斷。所以,這就是佛教講的“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通過這種方式來讓我們快樂起來。

  同時,佛教也善於創造更容易讓人啟發善心的環境氛圍。我們可以看到,在寺院裡面,一群人在一起有學有修,聽經聞法,精進辦道,大家互相讚歎、互相尊重,法喜充滿,寺院三寶地就是最好的造善業、改善生命的地方。

  雖然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有年紀大的,也有年齡小的,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彼此之間都親如一家,和睦友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內心充滿善意。內心和善了,就會散發出一種善業的力量,別人都能感受得到你的善心善意、善舉善行。如此下去,和善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這些都是大家發心的成就,只有大家共同發心造善業,凝聚善業,才能夠有這樣良善的環境氛圍,自己也從中得到最大的受益。

  最重要的是,不僅著眼於自身的提升,同時還發心利益眾生。因為自己與眾生是息息相關的,自利與利他是一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