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八角攢頂式康熙御製廣仁寺碑碑亭](http://collection.sinaimg.cn/jczs/20140416/U5566P1081T2D149235F6DT20140416152112.jpg)
![圖2 康熙御製廣仁寺碑](http://collection.sinaimg.cn/jczs/20140416/U5566P1081T2D149235F7DT20140416152112.jpg)
![康熙御製廣仁寺碑局部](http://collection.sinaimg.cn/jczs/20140416/U5566P1081T2D149235F8DT20140416152112.jpg)
歷史上的文物浩如煙海,但能完整保存至今的其實並不多。 民間收藏多因各種原因在流傳中散失損毀,保存在寺廟宮觀的一些文物,則因宗教因素和特殊的傳承體係得以倖存下來。 西安廣仁寺作為一座有故事的寺院,就保存著一批珍貴文物,其中以“八寶”最為著名。 這批文物包括書法、木雕、石刻等門類,本文願為讀者一一加以介紹。
康熙御製廣仁寺碑
西安是人文勝地,收藏古代名碑最多的書法藝術寶庫——碑林,就矗立在市區內。 雖然西安範圍內的古代名碑名帖很多,但歷經歲月洗禮後,碑石與手書真跡能俱存至今者卻寥若晨星。 往往是石碑因材質堅硬僥存於世,而原真跡蕩然無影,或僅餘帖本但碑石卻在歷史荏苒中被有意無意間毀損,最使人遺憾的是碑帖俱失而空餘傳說了。 今天在西安城中“碑帖雙全”的,唯有廣仁寺內現藏的康熙御製廣仁寺碑了。
康熙御製廣仁寺碑(圖1),全碑高5.16米,碑首高1.4米,碑座高0.98米。 全碑文字佈局得當,書法俊美,鐫刻字跡清晰如初。 全碑366個字,嚴格按康熙御筆真跡雕刻,刀工有力,精準洗練,系康熙朝宮廷刻師梅玉峰的傑作。 且全碑無一字破損,尤為難得,是碑石中不可多得、具有頗高價值的珍貴文物。
碑首因歷史原因已與碑身脫離,但未散失,現獨立擺放在碑亭之前(圖2),作為歷史文物被精心保護。 碑首拱形。 正面雕一組二龍戲珠紋,雙龍對視。 龍曲頸昂首,雙目圓睜,張口伸舌。 龍體粗壯,龍尾相互盤繞,中有圭額。
康熙撰廣仁寺碑碑文真跡原件
康熙玄燁,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
![圖3 康熙帝碑文真跡原件 图3 康熙帝碑文真迹原件](http://i0.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446.jpg)
通 讀碑文,可以想見康熙當年深秋西巡時的情景及心境:“朕存心天下,眷顧西陲,惟茲關隴之區,實切封疆之重,歲當癸未,特舉時巡,省方設教,訓吏寧人,己責 除租,行慶布德,引年賜帛,獎學興賢。”文中在歷數自己“賜帛獎學興賢”之事後,提到了“又以運際承平,無忘武備,簡稽將士,整飭戎行”,稱雖然天下日趨 承平,但切記要居安思危,不忘內憂外患,精兵簡政。 作為大清帝國君主,其智慧的高遠,思維之縝密,讓人嘆服。 而且從此文中我們還能看出,康熙是位作文高手,文末採用了大段比喻:“將使黃山岩岫,秀比靈山;渭水波濤,凝如芝水;洪河浪息,渡法海之津梁;華嶽雲開,通耆阇之轍跡……”文采之出眾,可窺一斑。
作為封建帝王,康熙除了史有定評的文治武功外,其個人修養也讓人津津樂道。 作為滿族人,他精通漢文化,對書法更是偏愛,尤好明代董其昌的書法,所以字也從董書,並兼取各家所長。 康熙擅長楷書、行書,脫胎古人而又自成一體。 晚 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在評價康熙書法時說:“臨摹名家手捲,多至萬餘。寫寺廟匾榜,多至千餘。”康熙自己也說過:“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 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他雖一生酷愛丹青,但其真跡現今並不易尋。 且綜觀康熙傳世作品,可知他“惜墨如金”四字題匾居多,字數較多的如其所抄錄的200餘字《心經》,已屬鳳毛麟角。 像廣仁寺所藏多達366字的完整文章手跡,實屬罕見。
萬年燈
萬年燈也叫長明燈,又名續明燈或無盡燈。 古代除夕夜家家戶戶所點燃的燈具一經點亮,就不能吹滅,直到油盡、燭終,自行熄滅,這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民俗。 中國人有視死如生的傳統,人死後的陵墓也對應稱作陰宅。 君王尤其重視陵墓的修建,所以墓穴作為死後的居所,也渴望能像生前的宮殿一樣燈火長明。 《史記》中記載在秦始皇陵墓中就安置有長明燈。 而許多寺廟也會在佛像前擺放長明燈。 佛教認為親見長明燈者增長智慧,明亮前程,給長明燈供油意為驅除心中無明愚癡。
![圖4 萬年燈 图4 万年灯](http://i3.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423.jpg)
檀香木供座
檀香木又名白檀,屬檀香料常綠喬木,原產自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我國台灣、廣東也有引種栽培。 它的花初開時黃色,後為血紅色,木材奇香,故常被作為高級器具以及鑲嵌、雕刻等用材。 品質好的檀香木目前的市價在500元/公斤以上。 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內藏有一尊白檀巨佛雕像,是用一棵巨大的白檀樹主幹雕刻而成,通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徑8米,全重約100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 大佛體態雄偉,全身貼金,鑲有各種珠寶,是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珍品。
![圖5 清代檀香木供座 图5 清代檀香木供座](http://i1.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533.jpg)
![圖6 檀香木供座內原有動物雕件一組 图6 檀香木供座内原有动物雕件一组](http://i2.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556.jpg)
漢白玉作為名貴的建築材料,其潔白無瑕,質地堅實而又細膩,且易於雕刻,古往今來的名貴建築多采作原料。 從歷史資料看,大理石的挖掘開採起碼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南詔王國(738~937年)以前,1000多年前唐代修建的大理崇聖寺三塔,建築上就已採用精美的大理石。 歷史上的皇宮、陵墓如北京故宮和十三陵、天壇、天安門金水橋等經典建築都有大量使用漢白玉。
![圖7 清乾隆漢白玉蓮花缸 图7 清乾隆汉白玉莲花缸](http://i2.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619.jpg)
此缸本不是廣仁寺之物,因該缸上有“蓮花寶甕供奉大崇聖寺佛前”等銘文,可知此缸原為西安市中的大佛寺——大崇寺之物。 “文革”中還在小雁塔院中放置過。 體量如此巨大的石缸被反复搬挪,從側面也反映出人們對它的珍視。
楠木龍燈
![圖8 清代楠木龍燈 图8 清代楠木龙灯](http://i2.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705.jpg)
唐代漢白玉蓮花寶座
蓮花在佛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象徵。 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 它承擔了佛教的象徵和慧命。 而蓮花寶座,則表明了佛教的心願與寄託。
![圖9 唐代漢白玉蓮花寶座 图9 唐代汉白玉莲花宝座](http://i0.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1828.jpg)
藏經閣
藏經閣是佛教寺院收藏經文、案卷的地方。 說藏經閣也為廣仁寺的一寶,是因為該寺藏經閣當年系用重金選取上等木料建成,所集經卷種目繁多,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修訂的明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600卷,為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圖10)。 該套經書系清宮印製,上有相關印章,紙張上等,據說康熙帝在宮裡讀過此經後,視其貴重,才將此經特贈予其御批修建的廣仁寺,讓寺廟好好珍存。
![圖10 廣仁寺藏經閣 图10 广仁寺藏经阁](http://i3.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2035.jpg)
![廣仁寺藏經閣所藏部分經書 广仁寺藏经阁所藏部分经书](http://i1.sinaimg.cn/cj/2014/0416/U5566P1081DT20140416152101.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