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郵票上的鐘樓(圖)

西安新聞網-西安晚報 
2003年發行的鐘樓郵票 2003年發行的鐘樓郵票
鐘樓是西安的中心,是牡丹金黃色的花蕊,也是西安最端莊、最雄奇、最氣宇軒昂的巍峨建築。
鐘樓,彷彿一方立體的巨形印章,穩穩地蓋在了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的城市中心。
西安鐘樓,屹立西安,沉穩如山、恢弘大氣、方方正正、循規蹈矩、墩實寬厚,如同西安人的性格秉性一樣,而深受每一位生活在西安的人們愛戴。
西安的城牆圈出個四四方方的城,四方的城簇擁著一座四四方方的鐘樓,它就是西安的地標性建築,更是西安的象徵。 西安城市建設以鐘樓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出東、西、南、北四條筆直的大街,形成瞭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所形容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佈局。 在西安,無論大街小巷,都是如種菜畦的橫平豎直,端南正北,基本沒有曲裡拐彎的街巷。 行走在西安,你絕不會迷路。 這可能是中國的唯一,是西安這座大都市,留給每一位初入西安的旅者,最初的也最深刻的印象。 只要你認准了方向,條條道路通鐘樓。
現在的西安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迎祥觀,與鼓樓對峙。 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監察禦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將鐘樓遷移今址的龔懋賢在《鐘樓碑記》說:“西安鐘樓故在城西隅,徙而東,自予始,樓惟築基外一無改剏。”即除地基外的整體遷移,真正讓人質疑,如此大型建築,拆了移址重建不可能“一無改剏”,整體移動那更令人匪夷所思。 我特別欣賞龔懋賢《鐘樓碑記》中的“來東方兮應昌期,挹終南兮雲為低,恁清渭兮銜朝曦,鳴景陽兮萬籟齊,章木德兮奠四隅,千百億禩兮簴不移。” 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工程,應該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項創舉。
鐘樓樓簷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頂部有金頂,畫棟雕樑,金碧輝煌。 說到鐘樓寶頂,民國時期,鐘樓上曾駐紮軍隊,傳說寶頂被駐軍盜走。 我小時聽老人講,寶頂雖是銅製,但不是一般的銅,叫作什麼風磨銅,風越吹磨,它就越明亮,屬神異之物,價值連城。 平時陽光下金光閃爍,每遇陰天有雨,它就發綠。 這有關鐘樓寶頂傳說,真乃神乎其神,讓人在驚奇中難辨真假。
這寶頂被盜後就換成了一塊包了層銅皮的木頭樁子。 1953年重修時,才換成金鉑包裹的寶頂。
2003年4月中國郵政和伊朗聯合發行一套郵票《鐘樓與清真寺》,其第一枚就是“西安鐘樓”。 讓人欣喜的是鍾樓郵票小版張背景圖,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到伊朗伊斯法罕部分的路線圖。 浩瀚的沙漠,行進的駝隊,耳邊似乎響起駝鈴之聲。 這是郵票背景圖上第一次反映絲綢之路從他的起點長安出發的路線圖。
西安鐘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久遠的一座。 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郵票上的西安鐘樓,紫氣環繞,霞霓萬道,特別的金碧輝煌,它像徵著西安歷史盛世的不朽,也像徵著西安錦繡未來的永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