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靈秀可人的文竹家具鑑賞(圖)

《古典工藝家具》雜誌
文竹包镶花卉图插屏 文竹包鑲花卉圖插屏 文竹包镶小凳 文竹包鑲小凳 文竹小立柜 文竹小立櫃
文竹器物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種竹刻裝飾手法起源於清代初期,成熟於清中期。
  文、圖/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宮廷部 周京南(微博)
  「文竹」又稱「貼黃」或「翻簧」,其工藝程序是將南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薄層的竹黃,經過煮、曬、壓平後,膠合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在 上面刻飾各種人物、山水、花鳥等紋樣。竹黃打磨後呈色如年代久遠的象牙,再和烏木、紫檀等深色木料結合使用,更突出了明暗對比分明、花紋顯著的特點。其中 有一種透雕作法,即在粘貼好的竹黃上,將花紋部分鏤空,呈現較深的木質底色,具有剪紙及雕漆般效果,可以說把文竹的做法發展到了極致。清代文人紀曉嵐有 《詠竹黃篋詩並序》云:「瘦骨碧檀欒,頗識此君面。誰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憑君熨貼平,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為幾上器。」對文竹器的製作做了一番 形象的描述。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這位清代文人對文竹器物的喜愛。
  文竹家具風采猶在
  文竹器物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種竹刻裝飾手法起源於清代初期,成熟於清中期。從現在所掌握的文獻來看,文竹器物的 製作以福建上杭為較早,《上杭縣誌·實業志》記載:「三吳制竹器悉汗青,取滑膩而已。杭獨衷其共同而矯合之。柔之以藥,和之以膠,製為文具玩具諸小品。質 似象牙而素過之,素似黃楊而堅澤又過之。乾隆十六年翠華南幸,采備方物入貢,是乾隆時尚精此技,今已不可得矣」。說明至遲在乾隆初年,文竹器物就已在江南 一帶出現。清人謝堃《金玉瑣碎》卷下記載:「孰不知竹性最脆,獨嘉善所產,大可翻轉其裡,雕鏤人物,制筆筒、筆瓶諸器,謂之『翻篁』」。謝氏所謂的「翻 篁」即是「文竹」,從謝氏的筆端所及,可以看出謝氏對嘉善一帶所產的文竹器物備加推崇。至於清宮之內何時流行這種做法,今已很難查考,以筆者所看到的第一 歷史檔案館所藏造辦處活計檔來看,文竹器物的在清宮內的大量出現是在乾隆早年,如乾隆二十四年內務府造辦處行文中有這樣的記載:「(二十四年)閏六月十六 日郎中白世秀、員外郎金輝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文竹小瓶一對(帶雞翹木座)、文竹昭帶一件……」,這可以說是文竹器物在宮內的較早記載,據此可以推斷,文竹器 物當在乾隆年間以後大量進入宮廷中。
  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經常能看到有關文竹家具的記載:如「乾隆四十七年(記事錄)十月初六日員外郎五德催長大達色等來說太監鄂魯裡交御 筆藏經紙字二張,畫十二張,傳旨在蘇州送到文竹插屏幕托貼,欽此。於十月初十日將文竹小插屏二件貼得藏經紙字畫呈覽」,「乾隆四十七年(油木做)十一月十 一日,員外郎五德催長大達色等來說太監鄂魯裡交文竹包鑲大案一張(系慈寧宮),文竹香幾二件(俱圓明園)」。
  造辦處是清代皇宮的御用作坊,隸屬於清宮內務府,它是專門負責製造和修繕御用物品的職能機構,因為它直接貼近皇帝的生活,故在清宮內務府下屬的 各個機構裡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造辦處內彙集了來自全國全地的優秀手工藝匠人,乾隆南巡以後有可能從南方地區引進了製作文竹器物的能工巧匠,來到清宮造辦處 為皇宮製作文竹器物,其中文竹家具在清宮製作的文竹器物中又佔有著一定的比例。
  由於文竹家具生產製作的年代相對較晚,其大量盛大行當在乾隆以後,故及至今日仍有相當一部分文竹家具仍完好地保存下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就保存了一批做工精美的文竹家具,它們無一不是精工細作,風采猶在。
  清宮珍藏的文竹器物
  文竹技法屬於竹刻工藝中的新起之秀,其取材於成熟南竹,將竹劈開後翻轉其裡,再以竹之內膜貼於木或竹製的器物上,製作難度較大,耗工巨甚,由於 文竹用材所用的竹之「內簧」大料難得,故在使用上也是惜料如金,文竹成器多為一些小件文玩,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文竹無大器」,而用於家具裝飾上則更是少而 又少。以下所介紹的這幾件文竹家具,無論是用料還是作工均可稱得上是「不計成本,工精料細」,充分體現了清宮家具「標新立異,物盡精奢」的特點,在故宮現 存的文竹器物中可以說是精巧之作,彌足珍貴。
  ·文竹小立櫃
  這件文竹小立櫃,此立櫃通高56釐米,由立櫃及頂櫃組成,因為這種形制的立櫃多成對組成,故又稱為「小四件櫃」。櫃是我國傳統的儲物家具,特點 是形體高大,可以儲藏大件或多件物品。但是這件小立櫃卻造得格外小巧玲瓏,更具有賞心悅目的觀賞、陳設效果。小立櫃的頂櫃及立櫃上均安有可以卸下的立栓, 立栓上飾有精美的銅鍍金云頭拉環,看上去富麗華美;打開櫃門,可看到立櫃的櫃樘內設有一層稚巧的抽屜,共兩具,靈秀可人。小立櫃在裝飾手法上可謂精工細 做,先在木胎的邊框棱角處用紫檀木細絲粘貼成邊角線,邊線內粘貼竹絲或本色黃片。框架中間的板心滿貼淺色黃片,再用深色竹簧片鏤刻好花紋粘貼上去。紫檀邊 角在此起到了重筆勾勒的作用,使整體形象更為方正整齊,對比之下,竹絲圖案及深色花紋則顯得格外纖巧,既愜遠觀,亦耐近賞。在清宮流傳下來的貼黃器物中, 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另一件是文竹畫案,案高86.5釐米,長194.2釐米,寬82釐米。畫案楠木胎,通體包鑲竹黃。案面長方平直,下為迴紋透空攢牙子,四腿上端 與案面連接,支撐著牙條的下部。兩側腿間安羅鍋棖,云頭形足。此案通體採用竹簧包鑲,在大型桌案中較為少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宮家具珍品。
  ·文竹包鑲小凳
  此凳通體文竹包鑲,高46 釐米,面徑34.5釐米。凳面為方形抹角,凳面下有束腰,束腰上有細長的矩形開光,束腰下裝有托腮,透空曲尺牙子,四條腿子做成鼓腿彭牙式,每條腿子上均 開有長方形透孔,足端下承長方委角托泥。此小凳由於通體採用文竹包鑲技法,其造型靈秀可人,顏色清新淡雅。
  ·文竹包鑲花卉圖插屏
  插屏屬於帶座屏風的一種,清中期作品,通高71釐米,寬41.5釐米,厚23釐米。
  它通常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絛環板和抱鼓墩組成,插屏的屏心分為正面和背面,正面多又木雕鑲嵌、牙雕鑲嵌、髹漆描金等裝飾手法刻畫山水、 人物、風景等內容,極為美觀,背面一般鑲嵌詩句,有的則為素板。這種屏風在明清兩代風行一時,在清宮的帝王和后妃寢宮時常可見。這件文竹插屏的屏心正面為 綠繡地,上繡花鳥圖案,畫面上嶙峋的山石上,花團錦繡,碧桃鮮豔,菊花盛開,一支綬帶鳥攀援於枝頭上,引喙歡鳴,神態活潑,整個畫面圖案寓意著「春秋長 壽」。屏心背面則以藍絹為地,以薄樹皮貼出壽石、天竹、臘梅等組成的圖案,諧音「天祝眉壽」。插屏底座、絛環板和披水牙凸起貼文竹螭紋。此插屏採用樹皮貼 飾及文竹包鑲等技法,構圖生動,圖案色彩鮮豔明快,頗有清新淡雅之感。
  核心提示1:「文竹」又稱「貼黃」或「翻簧」,其工藝程序是將南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薄層的竹黃,經過煮、曬、壓平後,膠合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刻飾各種人物、山水、花鳥等紋樣。
  核心提示3:文竹器物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種竹刻裝飾手法起源於清代初期,成熟於清中期。
  核心提示3:文竹技法屬於竹刻工藝中的新起之秀,其取材於成熟南竹,將竹劈開後翻轉其裡,再以竹之內膜貼於木或竹製的器物上,製作難度較大,耗工巨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