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巧明火柴廠出品的「太和舞龍」為現存最早的國產火花。
上世紀40年代,大中華火柴公司的「游龍」火花。
近日,備受關注的破產泊頭火柴廠設備及存貨等網絡拍賣會成功舉行,滄州一競拍者在170萬起拍價格上加價76萬最終成交。隨著泊頭火柴廠這批最後資產的處置完畢,百年「泊頭」終於畫上句號。
火柴,老一輩人都叫它「洋火」,顧名思義它是個舶來品。清朝道光年間,西方國家以「火柴」作為高級禮品向道光皇帝朝貢。此後,火柴作為商品被大 量引入中國,它順利地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為了抵制國外火柴廠的壟斷,中國民族資本走上了創辦火柴廠的艱辛道路。 100多年來,中國火柴業歷經風雨,同時 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記憶。
道光年間火柴是奢侈品
據《深圳晚報》報導,1827年,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克發明了與現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並開始參照自己發現的辦法研製火柴。1827年4月7 日,約翰·沃克出售了他製作的第一盒火柴。他的火柴一盒有84根,售價一先令。火柴盒的一端貼有一小片砂紙,把火柴頭夾在砂紙中間,向外一拉,火柴便點 燃。1830年出現了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一經摩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險,而且它的煙有毒。1835年,有人發明了安全無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 國人又發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使用火柴的人更多了。
火柴是怎樣傳入中國的呢?道光年間,西方國家以火柴為高檔禮品向道光皇帝朝貢,這新奇的洋玩意立刻引起了皇親國戚和重臣富商的驚嘆與追逐。外商 瞄準商機,將火柴作為商品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洋火」由此得名並開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點燃。在那時候,這神奇的「洋火」,對老百姓來講還是一種奢侈品。 關於這段歷史,晚清文人孫玉璋所撰寫的《異聞瑣錄》(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道光間,英夷所貢雜物,多謠巧好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 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以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廳昂,非豪商顯宦無力求之耳。
佛山出現第一家民族火柴廠
為不依賴進口火柴,國人開始創辦火柴廠,獨立生產火柴,並為之進行了不斷的嘗試。火柴廠的出現,使得「洋火」不再只是來自「洋人」。
1879年,華僑商人衛省軒在廣東省佛山縣投資創辦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辦的火柴廠,名為巧明火柴廠。該廠初開辦時,資金短缺,全靠手工操作,工 人多是水上居民,因此生產規模有限,每天僅生產數箱 (每箱7200盒)火柴。但是,作為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辦的火柴廠,它具有重大的意義。隨後,巧明火 柴廠擴大業務,遷至缸瓦欄(今中山路火車站附近),並轉用機器生產。但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產量低而成本高,老百姓購買力低,日本火柴在中國傾銷等等原因, 至1908年,慘淡經營近30年的巧明火柴廠終因虧本嚴重而宣告停業,後由日本人接手。 19世紀20年代,瑞典火柴猛攻中國市場,我國民族資本火柴廠紛 紛倒閉,巧明火柴廠也不例外地第二次宣告倒閉。此後,該廠經理尹景年集資收購廠子,並在廣州芳村開辦巧明公記火柴分廠。經過公私合營,以及火柴行業數度合 併等改革,巧明廠名依然存在,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才改名為廣州火柴廠。
1880年,外資介入中國火柴業,在上海蘇州河南岸建立起了規模較大的火柴廠,名為燧昌自來火局。接著福州耀明火柴廠、長春廣仁津火柴廠以及吉 林、重慶等火柴廠也紛紛建立起來。到1903年,全國火柴廠已達到18家,1913年增至70家。由於這些火柴廠的設立,中國的火柴進口量銳減:1913 年中國進口火柴56萬箱,遞減至1920年,進口數就降至約17萬箱;到1923年更降至4.49萬箱。自主創辦火柴廠、不依賴進口火柴,使得火柴業開始 紮根於中國,並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
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
火柴業在中國撒下種子後,雖然經歷風雨無數,但也獲得了不少豐收。 1920年,中國火柴業迎來了興旺的一年,這年中國民族資本開設了23家火 柴廠。其中,包括有「火柴大王」之稱的劉鴻生所創辦的鴻生火柴廠。1920年10月,鴻生火柴廠正式開工生產。當時全廠擁有各式設備40餘台,職工 1700多名,每天能生產40多箱火柴。為保證質量,該廠的主要設備和主要原料都從日本、德國引進,劉鴻生還高薪聘請日本技師到廠傳授技術、培訓工人。可 是產品的質量終是不如人意,結果導致該廠連年虧損。 1924年,劉鴻生接收他岳父經營的老牌的燮昌火柴廠,這給鴻生火柴廠注入了不同的血液,提高了它的 生產力和競爭力。工廠擴大後,還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劉鴻生清楚地認識到,要擴大銷售,扭虧為盈,就必須解決火柴的化學配方問題。為 此,他高薪聘用林天驥教授為總工程師。林天驥到職後,和技術人員一起,經過半年多的實驗研究,採用高強度的膠粘劑,徹底解決了火柴頭受潮脫落的難題;為提 高赤磷面的質量,劉鴻生又購置了磨磷機。後又經過不少改革,鴻生火柴廠的火柴質量得到不斷提高,受到用戶的一致認可。它的火柴也因此成為國產名牌產品,而 且遠銷越南等地,打入了南洋市場。
在當時,瑞典的火柴壟斷著世界火柴市場。 1924年後,瑞典的鳳凰牌火柴佔據中國進口火柴的絕大份額。而且,瑞典火柴商憑著自己的產品成本 低,從1927年開始,不惜降價傾銷,企圖擠垮中國的民族工業,此時的鴻生火柴廠也面臨巨大威脅。 1930年,瑞典火柴再次捲土重來,國內的許多火柴廠 紛紛倒閉。經過反覆思考,劉鴻生認識到,自救必須要將同行業的各個公司合併起來,共同抵禦瑞典火柴的侵入。正為虧損嚴重而發愁的熒昌、中華二廠,立刻積極 響應了「鴻生」的號召。 1930年7月,三家火柴廠正式合併,成立大中華火柴公司,公司各廠的生產面貌也大為改觀,當年產量和銷售量都達到了全國火柴產 銷量的22%,大中華成為中國最大的火柴公司。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級政府大力扶植火柴行業,並不斷對火柴生產進行技術革新,火柴業得到快速發展。 1988年,火柴生產達到了高峰,全國大大小小的火柴廠有151家,年生產能力達到3000萬件。
火柴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中國火柴業也是如此,在經歷發展高峰後,也無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上世紀90年代初,打火機在中國出現,並憑著方 便、輕巧、新潮等特點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歡。漸漸地,中國已成為打火機的主要生產國、輸出國,目前中國打火機的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打火機在中國的發 展,使得火柴市場形勢急轉直下,各個火柴廠家均出現了滯銷狀態,庫存積壓,火柴廠出現倒閉潮。 2007年9月,武漢火柴廠整體出售,這家走過百年風雨的 老廠「壽終正寢」。至2012年9月,曾享譽中國火柴界的「五朵金花」泊頭、開封、安陽、濟寧、蚌埠等5家火柴廠全部退出歷史舞台。
追溯中國火柴業衰落的原因,不只是打火機的出現。許多老火柴廠在機構設置、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用工制度等未能適應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的改革,必 然被淘汰。其次,國家稅收制度的改革對火柴業造成了直接影響:1994年1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行新的17%增值稅,稅率從4.4%上升到9.4%,增加了 5個百分點,稅負增長113%。
一百多年過去,中國火柴業在歷史的塵煙中逐漸隱去,關於火柴的記憶,也深深地印在了不少人的心中。泊頭作為京杭大運河沿線的一座城市,正逐漸加大當地旅遊文化的開發和建設,其中就包括籌建泊頭火柴博物館。希望這個博物館可以留住這段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