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於女眾如何依止上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全國各地學佛的人非常多,而在學佛過程中必須要依止善知識,這一點,漢傳佛教和
藏傳佛教的說法是一致的。並沒有說學藏傳佛教必須要依止上師,學漢傳佛教就不需要依止上師或法師,沒有這樣的說法。每一個教派、每一個宗派都有他們的師
父。依止師父在學佛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
學佛的弟子中,有很多人在依止上師的心態方面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有些人為了想學習東西而依止善知識,有些人親近上師是想要得到加持或者去除工作、生活上
的挫折,有些人依止上師是為了能得到保佑,有些人依止的目的是想要得到權力,有些人(尤其是女眾)是為瞭解決感情上的問題。所以從依止上師這方面來說,不
同的學佛人帶著不同的目的來依止不同的善知識,這是正常的事情。
因
為我們都是凡夫、都被煩惱所污染,所以要讓每個人都懷著正確的心態依止善知識是很難的。近代社會裡,人們受到環境的污染、知識的影響,真的以虔敬、純凈的
心依止上師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以上述的目的依止善知識。在佛陀的法教裡,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善知識面前得到能夠解脫的佛法。這樣的心
態才是正確的。
佛
經當中談到過很多關於善知識的內容。雖然學佛要親近善知識,並且在佛教的很多經典密續中一再強調這一點,但是在依止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之前必須要觀察,因
為在現在這個末法時代要能遇到具德的善知識還是很難的。一方面是末法時代的關係,另一方面是自己福報淺薄的關係。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必須對他觀察。經
典裡提到,觀察善知識必須用三年的時間。要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觀察善知識,之後才可以依止。
雖
然善知識應該要具備很多的功德,但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講的,只要善知識具備最關鍵的兩點,我們就可以依止他。第一個就是他通達大乘的法。另一個是
他有菩提心,他具備為了菩提心的戒律甚至可以失去生命的信心。具備這樣兩點就可以。但是這位善知識有沒有通達佛法,弟子卻是很難觀察的。佛法方面弟子自己
都不懂,又怎麼能觀察善知識是否在佛法方面通達呢。
在
這個社會裡,要觀察善知識是很難的。但是我覺得每一個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主法王,這樣的話,就較為容易了。舉一個例子,比如在我們噶舉派傳承,這位善知識是
不是我們的教主大寶法王認證的,或者他是不是一位活佛、金剛上師、堪布或喇嘛,他是不是由傳承裡其他重要的活佛認證出來的(比如尊貴的大司徒仁波切等),
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情況來觀察。要看他的背景是怎樣的,他對寺廟做出了什麼樣的奉獻,他現在的一舉一動是不是為了眾生的,最起碼在接觸眾生的時候他有沒有
慈悲心,對佛法有沒有信心,有沒有自私的心,有沒有貪嗔痴,行為上有沒有不如法的事情。這些最起碼的要點要在實際生活中觀察。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大部分
的時候都是很聰明的,時間久了,雖然我們沒有神通,對於善知識的佛法是不是通達我們不知道,最起碼從他的行為、表現上我們可以判斷出他是什麼樣的上師。
第
一是要清凈,第二是他能否解釋解脫的佛法,對弟子做有幫助的開示。他有一個傳承的加持,或者接受了歷代上師的教法,他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行善,弘法利生
方面有沒有發一個大願。做到這些的善知識是可以依止的。如果自己看到這個善知識相貌好、身材好,現在有很多上師唱歌聲音也很好聽,有名望,產生了感情而來
依止上師的,這樣是不大好的。
依
止上師的時候最好是把上師看成佛陀一樣。這樣的依止是很好的。這樣依止具德的上師就會得到他的加持。往往年紀比較大的、修行比較好的佛弟子是不會由於產生
感情而去依止上師的,沒有這樣不好的心態。但是一些人,尤其是女眾,就非常容易有這種問題。現在在很多地方,因為有的上師名氣很大、很帥、很莊嚴,於是有
很多的弟子追,他們甚至放棄照顧自己的家庭、工作,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跟著上師。這種心態是一種不好的心態。如果他們自己內心反省的話,就會發現並不是對上
師有一種信心而追隨他的,而是一種喜歡他、不想離開他的心,並不是想得到他的加持、想聽他的開示、以後要解脫,不是以這種正確的心態來學佛的。所以選擇上
師的話並不見得一定選擇很莊嚴的,也不見得要選擇身材很好的,聲音好聽的。
在
現在,尤其一些女眾,特別喜歡這些年輕的現代化的活佛,有些人想皈依,有些人想做朋友,表面上是弟子,實際上是朋友,這都是不正確的,不是真正的信心。所
以不會產生好的結果。我們學佛的人依止善知識是為了了脫生死,為了成佛,為了離苦得樂,要以這樣的心態來尋找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所以這些都是應該注意的
地方,不然的話對佛法的信心變成世間感情的心態,變成這樣的話對上師不好、對自己也不好,也得不到佛法傳承的加持。
以
不正確的心來依止上師,上師所開示的佛法也幫助不了弟子,雖然上師開示的佛法是真的,但因弟子具有的是假的信心,所以假的信心得到的加持也是假的。也許上
師會發現他這個弟子依止他的目的是為了感情,雖然上師是不會想這個問題,但是有了這種心態以後,佛法的利益就不大了,所以女眾依止上師的心態要調整。
我
們依止上師是為了了脫生死,為了離苦得樂,為了成佛,為了這些,我們不用找一個相貌好的上師,也不需要找一個身材好的上師,不需要找一個聲音好的上師。哪
一位上師具備傳承的加持,哪一位上師有對解脫的開示,哪一位上師引導我們佛法解脫的道路,哪一位上師具有開示佛法的智慧,具有慈悲心,我們就應該依止哪位
上師。這些特質都具備的話,他長得不好看也沒問題。有傳承的加持,戒律清凈,對佛法有正確、通達的認識,具備慈悲心,有這種功德的話,不管他是年輕的、老
的、有錢的還是貧窮的,都是值得依止的。
佛
陀講,在依止上師的時候要像對待醫生一樣。舉例來說,上師就像醫生,很好的醫生,佛法像是良藥,修持佛法像是治病,自己則是病人,這四種比喻。自己在生病
的時候找醫生,不管他漂亮不漂亮,身材好不好,聲音好不好,只關心這位醫生有沒有能力治療我們的病。如果有這種能力,我們不管他長相怎樣,不管他是否貧
窮,都會請他治療我們的疾病。所以我們要以這樣的心態來依止,而且依止以後還要保持住這種心態。男眾和女眾弟子依止上師在行為上稍微有些不同。因為這是佛
法的規律吧。
上
師有兩種身份示現,一種是出家身份的上師,一種是瑜伽士身份的上師。出家身份的上師有比丘的戒律,由於戒律的原因,他在接觸男女弟子的時候有所不同,弟子
在依止的時候應該要注意。剛剛我們講依止上師的心態最重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女眾在依止上師的行為上要注意些什麼呢?行為上主要是除了求法、求加持、灌
頂、提出問題、照顧上師以外,不要過多地接觸上師。
拜
見上師的時候,衣服整齊,不要暴露,這樣也是對上師的禮貌和對傳承、對佛法的尊重。如果不注意的話,雖然上師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這是弟子自己對傳承、對
佛法、對上師的一種不尊重的表現。講話的時候也儘量要講一些跟佛法有關的話題,不要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題。走路的時候一定要恭恭敬敬的,要走在上師的後
面,坐的時候不能跟上師同坐。坐在車裡也要和上師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主要是針對女眾。
行
為方面,女眾應該怎樣接觸上師,應該怎樣保持距離,大部分女眾弟子還是知道的,但是心態方面很多人並不是特別清楚。在心態上,我們大手印的傳承中,對上師
的信心非常重要,虔敬心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虔敬心就得不到上師的加持。我們大手印祈請文裡面提到虔敬心像人的頭一樣重要,出離心像人的足一樣重要,正行法
像人的身體一樣重要。所以虔敬心、出離心比正行還重要。虔敬心不正確的話,後面的正行、四加行、大手印就沒有辦法修,最後的境界就沒辦法證悟,所以,真實
無偽的信心非常重要。
我
們尊貴的大寶法王法相威猛莊嚴,長著圓滿的佛身,雖然很多人對他特別有信心,但是這信心裡也是有很多其他心態的,我們並不能說他們沒有信心,但是他們信心
裡面夾雜很多其他的東西。依止的時候心態要正確,不可以把上師當做明星、歌星來對待。現在追上師的信徒很多都像追明星、歌星一樣,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
心態應怎樣保持,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
我們得了煩惱的病,只有上師能治我們的病。我們要看哪一位上師有佛法的良藥,誰有就找誰,不管他年老、年輕。依止善知識就要像找大夫一樣,重點是這個。
希望我的以上建議對各位佛弟子有所幫助,謝謝。
依止師父的清靜心
看到某道友的博客,發點議論。 每見有人哭著喊著對師父表忠心。隔天師父太忙太累忽視他了,甚至什麼原因責罵他了,就轉眼變得像個怨婦或怨夫,要麼嗔心頓起,要麼拚命安慰自己:「師父不是這樣的,是我誤會了……」整得跟失戀的心態有得一拼。
為什麼我用「失戀」這個似乎跟出世間法完全背道而馳的詞?
因為這樣的弟子,他的心態本來就是去師父那裡找「愛」,他不是去找法。
有
不少學佛的信徒,經歷確實是比較慘一點(或者自以為比誰都慘,事實沒那麼嚴重),內心是很怕孤獨、怕寂寞,缺乏溫暖的。當他遇到一個對他和顏悅色、有求必
應的師父,那種世間遇不到的慈悲,自然會吸引他去靠近,去取暖。師父只是出於正常態度的溫言軟語,也能把他激動得痛哭流涕,覺得「師父為什麼待我這麼好?師父一定跟我有太大的緣分!我要生生世世跟著師父!」發現了嗎?他的近乎五體投地的感激,根源在「對我好」!妄想由此而起,痛苦也就早晚隨之而來。哪怕師父對別人笑一笑,他都會嫉妒的。
實
話承認也無妨:絕大部分人的師父畢竟不是佛。他會厭煩,會勞累。尤其當一個師父有十個百個甚至千個弟子的時候,他哪裡有時間有精力去面面俱到地照顧每個人
的妄想症?就算是親近弟子,趕上心情不好,也會給顏色看的。並不是弟子把師父想像成佛,他就真的是佛,更不是弟子以為他是怎麼想的,他就必須怎麼想。他不
一定是你想的那樣,他也不一定是你反過來想的那樣,總之,把妄想出來的東西套在他頭上,師父是很冤的——不管你妄想的內容是高尚還是賤格。
所
謂清靜的依止心,打個比方。比如佛像,他其實從來都不理你,沒教過你一句法,你去哭訴,他也不會走下來抱抱你,但你為什麼對他頂禮膜拜?因為他代表了佛
身。師父比泥塑木雕可好得多,他會把佛的法親口教給你。千佛出世未得度,而現在這個師父(他是凡夫也絲毫沒關係),向你說清靜法,給你指了明路,是你解脫
道上最現實的指路人,所以他對你個人的恩德,是和佛一樣,甚至勝於那些與你無緣的佛的。為求法的目的,而不是為求得愛護的目的,弟子皈依師父;因為師父為
己說法的恩德如是之大,而不是因為師父待自己比老媽待自己還親切,弟子感念深恩。這才是清靜的心,也是不可能引起妄想的心。
有的師父言行不端。如果你純粹是出於求法求解脫的目的,那處理起來很簡單:這裡沒有清靜法,離開就是了。哪來那麼多悲痛欲絕、破口大罵?不客氣地說,被騙,首先是因為你貪圖己利,所以腦子短路。你不貪,誰也騙不到你。
學
著以清靜心去依止師父,其實本身就是修行。不過,拿一個德行明顯有問題的師父(破了根本戒的)來修心,只怕你心力沒這麼大,所以還是找個正常人的好。依靠
這個對境,慢慢地發起清靜信,那就是與一切佛相應。反之,若懷著貪心去依止,把師父當取暖器,哪怕真佛現身,也不太可能得到加持。
學佛女眾的幾種不如法的表現:
不少學佛的女眾,是在現實遇到困難或感受到苦痛以後,才來學習佛法的。在學法初期,由於不懂佛理和戒律,在親近法師或其它男眾的過程中,往往發生思想和行為的顛倒和錯位。舉例表現如下:
1、把師父當精神病醫生,不是為求解佛法,而是偏離成為找個可以耐心聽自己傾訴的對象,從而產生感情上的依賴。並不依據佛法從自己找出病之所在加以解決,而是一味外求。
2、在與男眾的接觸中,不重威儀,說話輕慢,身體和語言過於隨便,導致對師父的熱情多於恭敬。
3、年紀大的女眾將自己喜歡的出家人,認做自己的「乾兒子」,混亂師徒關係,也混亂出家人和在家修行人的關係。年紀較輕的女眾,內心潛意識中,在男眾面前張顯自己的欲態,想要獲得關注和虛榮心的滿足。把世俗的東西完全帶到道場中來。
4、不甘寂寞,即是到寺廟參加活動或是聽法,也是成為排解寂寞的另一種方法。並沒有從內心深處產生對修行的渴望。
5、談話無所顧及。與法師或其它男眾的談話中廢話多於請法,搬弄是非,量窄妒忌,欲態百出,種種曖昧。
6、在學佛的過程中不持戒律,動人道心,慾望不止,情關不禁,滋男女情執以搏眾生同情,斷人修學心志,不識濁惡,廣言情慾,嗔恨時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