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古書畫印刷:被誤讀的下真跡一等

收藏界
本刊  董大勇
  前些年,啟功先生在世時,曾在日本二玄社的出版物上,寫過一段話,稱二玄社印刷的我國宋元明時期的名畫,為「下真跡一等」。啟功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輩,道德文章堪稱楷模,但我並不能因此而為尊者諱,把啟功先生此話當成金科玉律,因為鑑以此用以其他文物鑑定則頗為有害。
  「下真跡一等」原出自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唐代帝王在皇家秘藏真跡前,命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大家歐陽詢、諸逐良等以響榻的方法在透光之處以白紙 重疊,毛筆仔細描摹,而與真跡無絲毫差別,謂之「下真跡一等」,但日本二玄社的出版物是用電腦技術印製,雖然技術先進,在色彩、筆劃、陳舊感等可謂惟妙惟 肖,但畢竟是機制批量產品,是工業化的產物,怎能與一千多年前出類拔萃的書法大家親筆響搨的珍品同日而語,看來啟功先生也是礙於情面的違心出言吧。
  話入正題,近年錢幣作偽之風猖獗,特別是高檔錢幣的高仿品,頗有亂真之勢,據說國內現有十數枚銀質「西王賞功」均出自川中一老工匠,一枚在香港 40萬拍出。此外,此人尚能作出金「五銖」、金「貨泉」常使行家打眼,其銀錢鏽色頗類黑漆古,金錢鏽色暗紅,材質均為真金白銀成分,重量均與真品無別,另 外據說清末民初少量金樣幣原模流出,尚在私人手中,用以鑄制其後果可知。
  利益驅使,魔高一丈,我常想一個普通道理,過去街頭配鑰匙只能配普通鐵鎖,現在只要花錢防盜門、保險櫃鑰匙,機器一開幾分鐘搞定,拿回就能用, 何況一枚小小錢幣。在精密電腦面前,只要有真品參照何愁孿生兄弟出現,我曾見識過這類高科技錢幣產品,字口、尺寸厚薄絕對無可挑剔。
  鑑於以上情況我常聽一些藏家說:「玩不了,不玩了。」其實對於一些只圖利益的人來說,不玩也好。一個「利」字可使人浮躁,鑑賞古物浮躁是大忌。 知識靠積累,厚積薄發才能見識超廣,眼前這些眼花繚亂的現象只能使那些入行時間不長、文化底蘊缺失、沽名釣譽的「專家」們頭痛,對於淡泊名利超脫市井專門 以研究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為目的的人,只是增加實踐學習的機會,為瞭解中國錢幣史的真相做些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