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瓷第一次「高調」進入中國藏家的視野。
何為外銷瓷?中國自17世紀起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時達到頂峰,這些創匯銷往國外的瓷器就叫「外銷瓷」。專家介紹,當年大量銷往歐洲的瓷器 是批量生產的民窯,並非官窯。西方包括日本見到中國官窯,要到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燒燬圓明園以後。也就是說,在20世紀初之前,西方人是沒有見 過中國官窯的。
所以,曾於數世紀前,就以「Chaina」(瓷器)之稱飲譽世界的瓷器不是官窯,而是外銷瓷。20世紀後,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國也開始製作瓷器,仿製的也是外銷瓷。外銷瓷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遠超過官窯,正如中國古陶瓷專家胡雁溪所言「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外銷瓷的海上傳奇
說到外銷瓷,不得不提媒體頻繁報導的「海撈瓷」或者叫「沉船瓷」。
1984年,邁克·哈徹在南海找到「哥德馬爾森號」,打撈上近24萬件青花瓷器,悄悄隱匿一年後,將其交付荷蘭嘉士德拍賣。2003年,美國退 伍老兵費爾·格雷科「盜撈」事情被曝光。據報導,在1997年到2002年間,格雷科在南海先後發現了16艘海底沉船,打撈上來約2.3萬件古董。格雷科 悄悄將古董運回美國,賣給了私人藏家。
據國外某海事機構統計,在中國沿海以及中國通往歐洲、西亞的所有航線上,沉沒的裝載瓷器的商船多達2000餘艘。
近20年來,隨著很多海運航線的古沉船被發現,大量中國瓷器被打撈出水,「海撈瓷」就成了不法分子拿來騙人的標籤。
收藏家馬未都講過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初,有個朋友匆匆找到他說:「我最近親自收了一批『海撈瓷』,是青花,你趕緊過來看看」。這個朋友特 別強調是「親自」,說是他駕著船,還特意找了幾個會潛水的人,親自去海裡打撈的。馬未都一聽就樂了,過去一看,沒有一件是真的,他們打撈的瓷器都是人家前 一天放進水裡的。馬未都哭笑不得。打撈沉船瓷是一項非常繁縟的專業考古工程,不是你一個猛子扎進去,一下摸個青花盤,一下又摸個粉彩碗。這也太不靠譜了。
中國在明清時期傳入歐洲的瓷器有多少呢?據《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書記載:「從1602年至1682年,短短80年裡,中國瓷器的輸出量竟 達1600萬件以上」。據西方學者焦革研究,18世紀歐洲所進口的瓷器恐怕超過6000萬件,甚至能達到一億件。19世紀,因戰事不斷,出口瓷器有所減 少,專家估計也有3000萬件以上。
關於存世量,瑞士知名「西方古董公司」負責人甘文樂介紹,歐洲確實藏有大量瓷器,但由於戰爭等原因,現在大約只剩下十分之一,約一兩千萬件,能在歐洲市面上流通的大概只有50萬件左右。
外銷瓷的價值何在
在國際拍賣場中,外銷瓷拍賣分為兩類:一類是「沉船瓷」,即古商船沉沒後留在深海中的瓷器。蘇富比(微博)與佳士得經常舉辦「沉船瓷」專場拍賣會。另一類是西方貴族家庭繼承下來的,存放在私人藏家的倉庫裡,數量非常大。
外銷瓷的國外拍賣市場比較成熟。在2011年倫敦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一件清嘉慶外銷葡萄牙青花瓷以約合358.7萬元人民幣成交,另一件明早期外銷到伊比利亞的青花長頸瓶,最終以311.3萬元人民幣成交。
外銷瓷在國外流傳非常廣,而在國內收藏數量卻少得驚人。記者查閱了相關數據,發現國內還沒有一家博物館中的明清外銷瓷數量超過1000件。收藏外銷瓷最多的廣州博物館(微博),據2005年的統計,也不過700餘件,故宮(微博)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幾百件。
業內人士總結外銷瓷不受重視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是作為一般生活用品輸往歐洲的,拍賣會拍出高價的只是極少數精品,絕大部分外銷瓷藝術價值不高,而且存世量巨大。
對此,馬廣明介紹說,由於歷史原因,同時期的中國民窯被大量毀損,而「中西合璧」的外銷瓷則被非常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其反映出的文化與歷史價值不可低估。
中國傳統的藏家不認可外銷瓷,說它「不中不西不入流」,涉足此項收藏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在此背景下,從上世紀90年代就涉足外銷瓷收藏的馬廣明不免顯得另類。
1991年,陶瓷收藏專家馬廣明出差到瑞典,發現幾乎每家文物店都有外銷瓷銷售,價格也便宜得驚人。他記得當時一個非常漂亮的青花小碗只需幾歐 元,而50歐元能買到一整套瓷器。一開始,馬廣明按照中國人的審美,多買一些畫工精緻,有一定工藝難度的瓷器。到了後期,他才買入那些題材特殊,在中西文 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義的瓷器,十幾年來不斷賣次買精,形成了自己的收藏體系。
他告訴記者,外銷瓷是中國製瓷顛峰時的商品,很多當代瓷精品都拍出幾十萬元的高價,外銷瓷遲早會被炒起來的。因為外銷瓷不像當代藝術品可以無限量產出,這種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潛在的升值空間。
哪類外銷瓷值得收藏
18世紀正值中國康乾盛世,西方人迫切想瞭解中國人的生活,因此,「合家歡」、狩獵圖、市井生活圖等反映日常生活的場景,便成為外銷瓷中常見的圖案。後來,除中國山水、花鳥、人物外,西洋靜物畫、人物像與宗教傳說等圖案也成為被描摹的對象。
業內人士介紹,明清時輸往歐洲的外銷瓷主要是面對歐洲的皇室、貴族和富商巨賈,除了普通訂單,也有為皇室貴族專門燒製的高端瓷器。比如紋章瓷, 其燒製始於16世紀,主要是為歐州諸國的皇室、貴族、財團等量身定做的,因其印有特殊符號的「紋章」,故稱「紋章瓷」。2005年,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 上,一對帶有菲利普五世紋章圖案的外銷瓷以245.76萬元成交,在當年創下了外銷瓷拍賣紀錄。
除此之外,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瓷器也是外銷瓷的精品。比如,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有一個青花瓷盤,上面繪有1690年荷蘭鹿特丹叛亂的圖案,顯然是根據訂貨的圖樣繪製的,非常珍貴。
近幾年,隨著國內明清瓷被逐漸消耗,這些外銷瓷精良的工藝和完好的品質顯露出來。外銷瓷價格在以每年20%的幅度上漲。在一些歐洲古玩店和博覽會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收買外銷瓷,幾百甚至幾十美元,依然能買到很漂亮的瓷器。
2004年時,馬廣明在香港一個工藝品博覽會上,看到一套直徑約為8釐米的明青花盤以及與之相配的一隻小碗,標價為3000港幣。商家展銷所帶來的10套都被他買下來,回到內地作為禮物送給朋友,如今朋友告訴他已經漲到近萬元了。
馬廣明告訴記者,目前中低檔外銷瓷價格還停留在幾百到幾千元之間,中高檔品種則從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一樣是17、18世紀的瓷器,這些瓷器僅相當於同時期的官窯價格的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一。
也許外銷瓷是瓷器中的最後一塊處女地。由於存世量極大,決定了外銷瓷收藏的廣闊空間和人為炒作的侷限。正如專家胡雁溪所言:「外銷瓷品質好、有貨源、價格低,現在不藏,更待何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