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報
象纹大铙 象紋大鐃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
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明是中國先秦時期青銅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並在某些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
  長江中游地區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的青銅文明,在商代前期的湖北盤龍城青銅文明基礎上有了一個新的本土化發展高峰。以湖南寧鄉黃材炭河裡城址的寧鄉青銅群為代表,這一地區出土青銅器400餘件,極具地方特色,並顯示出其工藝的先進性。
  青銅大鐃。湖南出土和收藏的青銅鐃類樂器達60件以上,是出土鐃類樂器最多的省份。有「鐃王」之稱的國內迄今所見最大最重的青銅鐃高度超過一公 尺,重量達221.5公斤。鐃上的花紋除常見的云雷紋外,更有浮雕或立雕的象、虎、龍、鳥、龜、蛙等動物,看似厚實笨重,卻講究裝飾。研究者認為,正是這 些鐃類樂器,到西周初期演變為甬鐘,得益於南樂的北傳,形成了西周禮樂制度的重要一環——青銅編鐘,顯示出湖南青銅鐃類樂器在商周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
  青銅人面紋方鼎。這是國內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件以人面為主紋的青銅方鼎。學者往往將此鼎人面和中原等其他地區銅器非主要部位的人頭類題材歸為一類 討論,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此不繁介紹。筆者獨闢蹊徑,提出新說,認為四個人面象徵四方神靈,這是本土族群用來祭祀四方神靈的重要祭器。
  青銅虎卣。這也是迄今所見絕無僅有的青銅寶物。出土於寧鄉溈山,共有兩件,一件在法國,一件在日本。整體器型有莊嚴威猛的氣勢,而其繁縟紋飾又 顯示其為一件鑄工精巧的藝術珍品。上世紀90年代,在法國的那件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祝詞中說,這是「格外迷人、格外心醉……教育觀眾 並使之銷魂」的稀世奇珍。
  以上舉例足以顯示長江中游地區高度發展的青銅文明,這個文明的中心在今長沙市境內的寧鄉一帶。令人高興的是,在前些年終於找到了其中心地址——寧鄉炭河裡古城遺址。該遺址始建於商代晚期,延續使用到西周時期。
  西周後期至春秋戰國時期
  長江中游地區青銅器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後期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游乃至中國南部地區,已步入了楚王朝時代。這是中國青銅器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楚國青銅器是這一高峰期的代表。精美絕倫的楚國青銅器具有永久的魅力,以下略舉幾例。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編鐘,分三層架置,共56件,總重量2500餘公斤,創兩週編鐘之最,其上有2800多字銘 文,記錄了失傳的樂律學文獻。曾侯乙編鐘的主人是曾(隨)國國君,但當時的曾國政治上已附庸於楚國,曾國文化經歷了由周文化系統向楚文化系統的演變。曾侯 乙編鐘及其墓內出土文物表明,此時曾國文化已屬楚文化系統。曾侯乙編鐘是楚地音樂文化以及我國古典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見證。
  楚國束腰平底升鼎。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晚期,都可見到這一楚國特有的鼎,其特徵主要是束腰。眾所周知,鼎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所用數量、大小是 王公貴族身份等級的標誌。而楚人卻敢蔑視周禮,不遵周制,以束腰的器型與周式的鼓腹器型針鋒相對,這正是楚國強大起來後領異標新、獨樹一幟的反映。這種鼎 的繁縟花紋和龍形裝飾極具楚文化的獨特風格,著名的王子午鼎就是一例。
  東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工藝。該工藝目前僅見於楚國、楚系青銅器,年代最早的失蠟法鑄件都是楚器。最有代表性的有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銅禁和曾侯乙 墓出土的盤尊,曾侯乙盤尊由盤和尊兩件組合而成,其盤、尊口沿的透空附飾為相互糾結的蟠虺紋,用失蠟法鑄成,表現了高超的鑄造工藝水平,製作工藝的精巧已 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詣,歎為鬼斧神工之作。其口沿上極為複雜又錯落有致、玲瓏剔透的立體花環似的形狀,迄今唯此獨見。這無疑是楚地青銅工藝水平領先於其他 地區的有力物證。
  楚文明如有的學者所言由六根支柱組成:青銅冶鑄工藝(以前述青銅珍品為例)、絲織工藝和刺繡工藝(例如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絲織衣物被譽之為絲 綢寶庫)、髹漆工藝(例如巧奪天工彩繪漆木動物座屏和僅見於楚地的虎座鳳架懸鼓等)、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屈原的詩歌和莊子的散文、美術和樂舞。楚文化是周 代多種區域文化中後來居上的一種。從成就之大和水平之高來說,楚文化超過了同時期其他任何一種區域文化。楚國變弱小為強大,變落後為先進,由模仿中原青銅 文化到創造自己的青銅器新風格,很值得後人借鑑。
  楚國青銅文明和其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實物無不得益於考古新發現。近年來多批楚國竹簡古籍的出現,更推動了楚文化和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楚人奮發有為、博采眾長、後來居上的創新品格已化作我們偉大民族的基因,融入到現代華人的血液中,激發出新的無限創造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博物館(微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