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泉學家及集泉者都認可歷代金銀幣的存在,卻很少研究古代我國歷史上到底出現和存在哪些金銀幣?自清代李竹朋藏有銀「政和通寶」錢的傳說 傳開,總算在清代泉說中留下了一點資料和線索。時至今日,全國各地不斷披露發現及出土的金銀錢幣,成篇累牘,屢見不鮮。特別是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 村一下子出土421枚銀「開元通寶」,30枚金「開元通寶」和一批外國金銀幣後,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我國古代金銀幣確有一定數量存在。
既然中國歷史載有不少的金銀幣出現和存在過,為什麼我們今天很少見到它們的蹤影?首先我們應承認歷代的金銀幣和當時的流通錢幣相比它畢竟較少, 加上我國人民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受水、旱、兵等各種天災人禍,人們往往流離失所,忍饑受餓,稍值錢的東西都當光賣盡,甚至於賣兒賣女以求一餐,哪裡還 能留下金銀錢幣?到了年成稍好的一些年代,人們又習慣於把金銀和金銀幣製成首飾,致使大量的金銀幣除了被當權者及有錢人收藏或銷熔成錠外,大多數被改製成 首飾,這就是金銀幣損失最多的一方面的原因。
解放前各地遍佈的金銀首飾店銀作坊,靠一盞油燈一根吹管,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一枚銀元改製成一副手鐲,直到今天我們還能見到改制首飾的小銀匠存 在,少得可憐殘存的金銀幣最後都斷送在這些人手裡。中國歷史上常有少銀無金的時代。有的人常年中都見不到一點銅和鐵,哪裡還有金和銀?筆者還記得小時就藏 有一枚1891年香港輔幣二毫銀幣,僅五克重,還有一些女同學讓換給她改制一枚銀戒指呢!
2004年,《收藏界》第二期董大勇先生曾重點推薦阿文先生文章:《金銀貨幣的鑑賞和收藏》,我非常贊成兩位先生的觀點,「中國古錢待研究開發的領域博大似海,其中蘊含的未知因素,遠未被古今泉家和愛好者認知。」金銀古錢幣和含金銀成份的古錢幣,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筆者集泉有年,特別熱衷於古代金銀幣的集藏。可是非常遺憾,至今比較像樣的銀幣也未集到幾枚。為了尋找金銀幣,我集藏的三千多枚古幣,差不多每 枚錢都被我檢查過,有的甚至於被「開過刀」,即劃開錢邊檢看材質,發現錢幣材質為白色,馬上重點檢查。可是往往都是空歡喜一場,大多數是白銅錢幣罷了。今 年我泉緣特別好,一位集泉者的家屬,把他去世前輩一生所集的一部分金銀幣轉讓給我。這批銀幣的獲得,使我對古代金銀錢幣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過去都認 為歷史上就是那幾種出現過的銀幣年號錢,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宋代的「政和通寶」,明代的「永樂通寶」、「萬曆通寶」等,其實不然,從我這次得到的銀幣 實物來看,差不多歷史上所有的年號錢,甚至於厭勝錢、吉語錢都曾經製造過同樣的銀幣。今後筆者將陸續舉出歷代銀古幣的實例,來和大家一起研究討論。此文僅 作拋磚引玉的一塊斷磚吧!
收藏彩幣要看歷史價值
投資時報
圖片資料
就目前來說,彩幣市場欣欣向榮,行情走勢更是優於傳統本色工藝。這裡面特別有代表性的當屬生肖幣種。生肖本色工藝在我國發行史上有近30年的歷 史,1998年,中國開始和瑞士造幣廠合作研發彩色品種,2009年中國自行生產的首套彩幣才真正上市。2009年彩色牛年金銀幣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場的 熱捧,無論錢幣收藏愛好者、還是錢幣投資愛好者,甚至是禮品行業的人,都把目光轉向了這個品種,其升值空間十分驚人,從當時的每套3000元,到目前已經 漲到2萬多,價格遠遠高於同期生產的本色幣種。這期間雖說也有不少二級炒家在裡面「煽風點火」。但就其本身意義來說,這套幣的面世,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 義。
牛年以後,中國的生肖彩幣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中國風格」,製作工藝從粗獷到精緻、從簡單到複雜,形成了一段「工藝過渡」階段,其設計風格更符合 中國人的錢幣審美習慣,讓眾多錢幣愛好者在世界彩幣中一眼就辨別出中國自己製造的彩色生肖金銀幣種,僅憑這一點,就值得廣大愛好者收藏。從升值空間來看, 更多的要看錢幣本身的歷史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