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鑑寶:科技檢測難敵科技造假

半島都市報
近日,王剛主持的《天下收藏》欄目「砸」出爭議,有專家觀看後公開質疑稱所砸贋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最終北京市文物局委託專家對被砸 贋品重新鑑定,確認所謂的「真品」系現代仿品 。此消息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再度暴露出目前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尷尬現實。記者日前調查獲悉,藝術品制假售假儘管古已有 之,但近年來大量資金湧入帶來的市場繁榮,催生出高科技手段參與其中輔助造假,甚至還出現鑑定專家及拍賣公司聯手做局的現象,使得藝術品制假手法層出不 窮,贋品更為多樣,讓眾多資深的業內人士也倍感「步步驚心」。但由於我國目前對藝術品尚無完整的鑑定體系,藝術品去偽存真通常只能依靠專家們的「火眼金 睛」。
  青島收藏家交易額驚人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近年來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越來越火爆,資金流動量也越滾越大。」島城資深收藏家高振洪認為,目前青島的藏家 數量難以統計,但成規模的大收藏家最起碼要有幾十號人。這些大收藏家中擁有的藏品價值,上千萬甚至過億的大有人在,「個別藏家每年的交易額達數千萬元」。
  據高振洪稱,像高鳳翰、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等知名畫家的精品,幾乎都被青島藏家收入囊中。以3000萬元落槌的張大千的《文薈圖》,弘一法師一幅成交價達 6000多萬元的冊頁,最終都花落青島藏家手中。高振洪的說法得到了國內多個收藏家的認可。
  科技檢測難敵科技造假
  「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假者的造假手法也日趨多樣,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造假售假利益鏈條。」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徐澤說,無論是書畫還是古玩,國 內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民間制假分佈區,這些區域以製造某一種類的藝術品贋品逐漸被公眾所熟知。例如,天津鼓樓地區臨摹的假畫,江西景德鎮周邊的明清官窯仿 品、河南伊川的青銅器仿品等。
  儘管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高科技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諸如熱釋光、化學成分分析、中子測試等,但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均認為,這僅僅只能作為一種 參考。「熱釋光檢測技術剛流行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可以杜絕贋品,結果被證實,只要經過X 光的輻照,熱釋光檢測也會被誤導。」高振洪說,科技檢測最終又被科技造假擊敗。並且,現有的高科技檢測手段又很快被制假者破解,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的鬧劇。
  藝術品鑑定完全靠眼光
  既然藝術品市場贋品橫生,已經被證實的天價藝術品騙局中,又往往涉及到所謂的權威專家,那麼究竟如何對藝術品進行把關呢?「根本上說,我國目前 的藝術品鑑定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鑑定體系,更沒有可以奉為標準的鑑定方法,通常靠的是收藏家或投資者的眼光。」徐澤說,鑑定者的經驗和學識決定了其能不能慧 眼識寶。
  「很多專家呼籲,應該盡快建立藝術品真品數據庫,以便在鑑定藝術品時作對比。」齊伯古陶瓷研究中心的一負責人楊和平介紹,這些年他前後花費近10萬元蒐集了兩千餘件古陶瓷標本,但僅僅只佔了古陶瓷種類的冰山一角,遠遠無法滿足比對的需要。
  高振洪也認為,所謂的真品數據庫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一朝一夕難以完成。並且,由於中國藝術品的歷史悠久,大量的真品流落於民間,真品數據庫也難免掛一漏萬。「因此,除了系統地提高自身的學術造詣,擦亮眼睛,拋開急功近利的心態,暫時還沒有更好的辦法。」高振洪說。
  一張畫能拆成幾幅賣
  專家詳解書畫五種常見作偽手法及鑑別
  據徐澤介紹,斷定書畫作品的年代,往往以紙色、墨色以及繪畫風格來作為依據。而書畫作品所能用到的筆墨紙硯等物品,目前幾乎都能從收藏市場上買到,不少仿製古畫的人就選擇古紙古墨進行偽造。由於舊書畫本身的紙絹、墨、色都比較古舊,很容易使買家受騙上當。
  高振洪介紹,添款、減款等是書畫作品最常見的造假手法,通常根據無款舊作的風格,選擇性地題寫上名家的名字。遇到類似畫作一般要用史料記載來印 證,看作者是否有過此作品的記錄。「至於改款、挖款,一般是造假者根據書畫作品的風格,把實際作者的名字挖掉,改為知名書畫家的名款。」高振洪說,收藏家 在鑑別時,要特別留意名款處有無挖補的痕跡。此外,由於裝裱後的紙成了熟紙,在上面題款墨色難以深入,而裝裱前的紙是生紙,墨跡滲入較深。
  而挪移、拼湊題跋往往出現在大幅書畫作品上。造假者將長卷或大幅書畫作品分成幾部分,一部分保留原有的題跋,再配上用舊紙臨摹的畫芯;另一部分 真畫配上臨摹的假題跋。「這樣一來,一件書畫作品就能變成兩件或數件。」高振洪提醒說,在鑑別大幅作品時,如有引首和題跋,除了看真假外,還要看題跋的內 容與作品內容是否一致。
  而在鑑別山水畫時,往往會遇到「轉山頭」的作偽手法。例如在遠處的山頭上 ,沿著山頭的輪廓線剪開,使真畫與真題款分離,然後分別把題款部分和畫芯部分各接上一段紙,真題的補上假畫,真畫的配上假題。鑑別時,把這種畫拿到光亮處 透光照一下,便顯出原形,因為接縫處的紙要厚一層,透光度不一樣。
  高振洪介紹,如果藏家把購買的名家書畫送去裝裱,還要提防裝裱師「揭二層」。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用夾宣所作的書畫上。」這種夾宣有兩 層,吃墨多,滲透性強,所以作畫後底層也能留下比較清晰的形象,托裱時濕透水可以揭開。」高振洪說,由於印泥等無法滲透,收藏者只需留意印章以及紙張表面 是否毛糙,就能鑑別出來。
  據齊伯古陶瓷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之一劉行介紹,目前古陶瓷類的藝術品作偽有幾種固定的手法。一是「新瓷老鋦」:仿製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 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 。一般收藏者看到鋦子是古代的,就推斷陶瓷的年代也為古代從而上當。二是「新瓷老底」:因瓷器底兒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故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 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兒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接在一起,燒成新瓷器。三是「老胎新畫」: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層脫落,將它表層釉刮去後,在老胎上重新上 釉。四是「冒充殘片」:制假者故意將新瓷打碎,由於瓷片更加難以辨別其真偽,也能讓人上當。五是「廢瓷復燒」:在發掘整理古代窯址時,經常會見到一些燒生 了的廢棄瓷瓶,只要重新燒製一次,能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
  劉行介紹,首先要看造型,不同時代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是瓷器文物鑑定的重要依據。只要收藏者瞭解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就會根據 造型的特點去斷代。其次看工藝,「每個時期的瓷器裝燒方法不同,成型工藝也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明顯的特徵。」劉行說。第三看胎釉,由於胎釉成分和燒 造條件不同,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製的瓷器質地、釉色各不相同。第四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第五看紋飾,不同時代陶瓷上的紋飾,都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特點。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最 後,還要看款識,款識是指刻 、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也是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因時代不 同都有所不同。
  劉行說,不過在鑑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偏執一方,應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千萬不可因其中有幾處類似的特徵便妄斷真偽,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 本版文/本報記者 馬正拓 圖/本報記者 王猛(署名除外)
  鑑寶行業水有多深
  在外人看來,文物鑑定師是個神秘的職業。其中的水,究竟有多深?記者試圖探訪這個職業背後的故事。
  用半島藝術中心鑑定業務負責人王濤的話來說,古玩鑑定是一個良心活。但現實中受各種因素影響,說真話有時候並不容易。從三四年前開始,該中心每年舉辦五六場鑑寶活動,場場爆滿。
  「一個好的鑑定專家需要具備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鑑定水平。」青島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宏書說,專家也有不可信的一面,甚至有專家只要給錢,就給藏品開鑑定證書,而不管真偽。
  據山東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蘇義才介紹,全國最權威的文物鑑定機構為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除此之外,文物鑑定領域的其他機構或個人都不能算全國性的權威。但該機構不針對個人進行鑑定。
  對於文物鑑定專家的資質,文物鑑定領域目前並沒有國家認可的權威性資質證書。鑑定專家在對文物進行鑑定的時候,主要靠的是個人在圈子裡的名譽和聲望。
  文物鑑定領域各種亂象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缺乏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鑑定專家的鑑定出現問題後,無論是經濟責任還是法律責任都不需要承擔,這導致個別專家胡亂開具鑑定證明。
  據楊宏書介紹,除此之外,拍賣行在進行拍賣的時候也不對賣品的真偽擔責。「拍賣行按照拍賣金額一定的比例來賺錢。甚至有的贋品流入拍賣行,贋品拍賣成功,拍賣行也會賺錢。」
  在法律上,正如不少業內人士所呼籲的那樣,的確需要一部《鑑定法》來明確鑑定機構和鑑定專家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本報見習記者 高存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