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銀器的標準起源與鑑賞(圖)

 新浪收藏 
古董银器 古董銀器
最初,銀器材料的純度變化很大,因為當時沒有標準。所以說到『銀器』這詞時,各人並不能有確定的共識。當時普遍把銀器叫做『精製銀器』 (plate)。其實是指含銅的銀器。銅確實是一種理想的的使銀變硬的材料。而它的加入又幾乎不影響銀合金的顏色。起碼,憑肉眼是很難判刎銀器的成色。即 使銅已超量也不至於輕易被發現。」此處點明了「 plate」的來歷與含義。但後來人們再次在一些金屬器皿上打上此單詞,兼綴「silver」等單詞,這些器皿與最初的已有本質不同。多是鍍銀器或多次鍍 銀器。
  往往在社會富足時,人們將銀幣變成飾物或銀器,在困難時,又將銀器或飾物變成硬幣。這個過程就是將銀子反覆熔化,一些不守法的銀匠便成了人們關 注的焦點。此點說明了銀金屬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的貨幣功能與作用,因而受到了嚴格的管理與監督。自1976年1月1日開始,在聯合王國、奧地利、丹麥、愛 爾蘭、挪威、葡萄牙、瑞典及瑞士的某些鑑定改採用的一些新的標誌,在一次國際商會議上被採納為法定標誌。這一標誌即是現今所有銀器上都有的925字樣的來 歷。
  銀器標準的發展過程
  銀器最早產生於兩河流域,至今已超過5000年。至1300年,首先出現了一個表示銀器純度的標誌,即凡達至干分之925的製品,可以賦以 「sterling」的標誌。這樣,英格蘭實施了此一標誌和標準,在銀器貿易及海關檢驗中被嚴格使用。當時的標誌,叫做「國王標誌」。用一個獅頭表示。在 法國,這個獅頭圖案被叫做『leopart'。繼而在受教育階層及上層推廣,到今天,這個名稱演變成『leopard'頭像。這個標準是國王John下令 從德國銀匠那裡引入的,一直在歐洲大陸流傳,後來又傳回到德國。一開始叫『easterling'(東方的標準),可能後來把頭上字畫母去掉,變成了 「sterling」。這裡才指明了一直延至今日還在使用的銀器標誌性文字「sterling」產生及發展歷史。
  1327年3月30日,愛德華三世正式授權於『尊敬的金匠公司』以管理行業和執行鑑定權力。因為鑑定是在同行業公會的總部—金匠廳 (hallmark)進行,所以它的鑑定標誌叫做「hallmark」。到1378年,只有在倫敦的『Hallmark'可以鑑定銀器。銀器必須送往倫 敦,以其得到一個『國王標誌』。在金匠廳每年要選出一個代表,對整個鑑定實行監管。大家稱這個人為『檢測大師』、『鑑定大師』、或『鑑管官』」。這反映了 十四世紀英國及歐洲國家對待銀器的態度及管理辦法。
  隨著各市、鎮的授權,客觀上要求有一個系統表示某個『鑑定大師』是該項製品鑑定的責任人。但由於大師是每年通過選舉而不斷更換的。從1478年 起,倫敦銀器標誌上表示鑑定人的字母又逐年更換。當所有字母用完一遍時,就將字母字體變化,底框也變一下。然後又開始輪迴使用字母。其它城鎮相繼倣傚,後 又引入了目期標誌。
  16世紀初,儘管所謂的精製銀器的標準已很完善,但估計按sterling標準製作的銀幣的成色實際上是降低了。為此,金匠公司決定要建立自己 的質量保證體系。1544年,引入了一個獅子像,是一個全身像,前臂在飛舞,這個像取代了sterling標準的leopard頭像。其它城市也相繼採用 了自己的鑑定標誌。約克市1560年採用了自己的城市標誌,叫做半leopard頭像。或半鳶尾花形紋章。愛丁堡於1556年採用了一個城堡做標誌。
  MILLING和大不列顛銀器標準  在查理二世登基前,銀幣製作和圖案都是靠手工完成的。但是在王朝復辟時期,沖裁工藝已很普及。沖裁就是將一塊銀子,按銀幣尺寸將其邊緣裁去。這種工藝使生 產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下腳料』。使一些家庭作坊也可以製作銀幣(當時這種行為可能被判死罪)。為杜絕上述情況發生,政府在1697年,投放了磨邊的銀幣 『MILLING'。並在流通過程中,逐步將沖裁工藝生產的銀幣回收。為使銀匠們無法再用沖裁工藝,當局又提高了銀幣的含銀標準,從千分之925提高到千 分之958。4。這個含銀量幾乎已是當時白銀可以再加工的允許含量的極限了。此時又增加了二個新標誌,以代替原來的LEOPARD和獅子PASSANT圖 案。其中一個是從肩部分離下來的獅子頭像,一個是大不列顛圖案。所以這個新標誰又被稱作『大不列顛標準』」。從以上文字可見,在社會變更及技術發展過程 中,會出現新的問題。政府對於銀製品的管理中,亦不斷採取措施。其基本措施是靠政府及高端技術力量。
  此處使我們瞭解到,英國銀幣及銀器製作史中,又一段時期,即王朝復辟時期,發生了一個新標準,即含銀量非常高的大不列顛標準時期。銀含量高達千 分之958。4。在當時,只有使用高技術,才能煉出如此純度的白銀。此時又產生了兩個新標誌,一個獅子頭像,一個大不列顛標誌。
  增大銀子的純度,使材料變軟了,各種不同形狀的銀器便相繼出現。但是,這種軟材料不宜製作薄壁、浮雕面及凸紋細加工飾件(在復辟時期上述製品已 很流行)。所以原來銀器的風格被更為厚重、更多使用鑄造工藝製作的器物所代替。當時英國生產的器物,要麼比較簡單、樸素、要麼十分講究。而這種風格早先已 在法國盛行。那裡的雨格諾教徒的銀匠,習慣用高純度銀製銀器。隨著1685年南特法令的被廢除,大量法國新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紛紛到英國落戶,他們的銀 器風格和技術也被引入英國而得到傳播。
  大不列顛標準,依然是英國法定和遵循的標準。直到1720年,因公眾要求,古老的STERLING標誌得以恢復而重新啟用。實施大不列顛標準, 使製作人及買家雙方增加了開銷,也使不少小的銀器生產者破產。所以他們及他們的產品也被今日的歷史所淡忘或疏於記載。但該時代的作品仍有保存至今的,而且 是合法的作品,當然這類製品不是一般的用品。
  至17世紀中葉,因貿易不斷發展,商人及中產階級迅速成長,受教育者增多。相應地銀器上的標誌不再是簡單的符號。以製作者名字的頭二個字母為標 誌的做法開始流行,不久便被社會所接受並正式採用。」此段講述了隨著17世紀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促進了人類文化水平的提高,因做使得銀器群體的文化載荷 增加,這是社會發展與進步所致。它十分有力地證明,銀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發展進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同時反映出,社會各界對銀器製做者日益重視,用在銀器 上註明製造人姓名的方式,承認和保他們的個人創造能力及知識產權,同時又是對銀器純度及質量的監督與制約的手段。
  到1720年底,為了對購買銀器者提供更可靠的保證,又採用了一種新的純度鑑定系統。使得我們今天能從銀器上明確得到如下信息:某件銀器的製作 者、含銀量、生產地點及生產日期,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鑑定識別系統。至此,銀器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標誌,人類完成了一件與銀文化相關的重大舉 措,既科學、全面、全整、系統可行地制定和實施了在銀器上打上標誌的作法。這一舉措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為以後人類銀文化發展史打下了多方面認知基礎,並 創造了方便可行的條件和方法。
  儘管老的系統維持了270年,但其間新的標誌不斷出現。1784年12月1日開始對銀器實施強制徵稅。據記載,對懲罰性的稅率高達每盎司6d的 高稅率。稅由鑑定委員會負責徵收。一開始,這只是一個臨時措施,但一直實行了106年,至1890年才廢除。為了表示已上稅,在銀器上又加了一個納稅標 誌,以統治者頭象為標誌。這個標誌十分精細,收藏者對此十分在意。這一段,向人們介紹銀器為國家增加稅收的情況以及納稅標誌的情況。
  自1784年至1890年,英國銀器上有5個標誌,它們分別是:SterLing、城市名、生產日期、製作者姓名、統治者頭像。自1891年開 始至今,大多數銀器上只有4個標誌,即:sterLing、或britannia標準、城市名、生產日期、製作者。其中有三個例外情況,為紀念喬治五世及 瑪麗王后50年銀婚,在1934年5月的銀器上打了50年標誌;在1953年的銀器上打了伊麗沙白皇后加冕標誌;在1977年生產的重於15克的銀幣上打 上了慶祝伊麗沙白皇后登基50年的標誌。
  我們圍繞著英國銀器,大概介紹了銀器的發展歷史,特別介紹銀器上的各種標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