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小學裡挖出唐代執壺(圖)

 南方網
出土的唐代长沙窑执壶上,有跳舞的胡人形象。 出土的唐代長沙窯執壺上,有跳舞的胡人形象。
記者 石靜瑩
  唐代的淤泥、宋代的水井、明清的埠頭河堤……距今約1300年到距今約500年前間,廣州古城外西北的盤福西路西側,與古人的用水息息相關。
  近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隊員們經過兩個多月的發掘,在東風西路小學裡搶救性清理出了唐、宋及明清時期的堆積和文化遺存,對復原廣州城區西北角的歷史地理和古城變遷有著重要的價值。
  南越王墓石料經水路運輸?
  這個考古工地裡,有著厚達2米的唐代以及更早期的淤積,距離地面深達5到7米。這表明,雖然現在這裡高樓林立,但在唐代前,它是一片大面積的水域。
  考古隊員查閱了《羊城古抄》、《廣州城坊志》等古籍,發現這一帶在歷史上是一片河(湖),或與唐五代的芝蘭湖有關。而距此僅僅300米,就是南越王墓所在地,造墓所用的紅砂岩石料巨大,產自古番禺蓮花山,古人是如何運輸石料,專家推測可能與這片湖水有關。
  明清埠頭保存完好
  哪怕在明代廣州城急劇擴張的時期,這裡仍在城牆外,但在遺址內,宋代人類活動面和水井,反映了宋代已經有人類在此居住。
  此外,考古隊員還清理出了明代河湖邊的小型埠頭和河堤。埠頭位於河湖東岸,磚石砌築的小路、步級和護岸,保存基本完整,這種500多年前的形制,在現代不少古城仍可見到。古人就是走下這些階梯,前往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水源。
  河堤疊壓在埠頭上,古人用紅黃色的山崗土築成,這是明清廣州城西北的一項重要工程,這裡的河堤很可能是500年前護城河的河堤。(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壺上胡人栩栩如生
  這次發掘出土的遺物並不多,以唐代和明清時期為主,但其中一件唐代長沙窯執壺是最大的亮點,三個褐彩貼花為胡人形象,他們單腳立地,衣袂翻飛,形象栩栩如生。(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易西兵告訴記者,他們正在跳舞,這樣可修復的長沙窯執壺在廣州非常少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