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龍泉市區以「劍瓷」為名的商舖數不勝數,但尋覓真正的龍泉寶劍並不像青瓷那樣容易.作為冷兵器時代的象徵,在今天寶劍的實用價值已然不在,只有「橫戈立馬」的影像往往能激盪起那些久遠的記憶.而鑄劍這個苦行內年輕人往往又待不住,這門手藝逐漸開始沒落.
關於龍泉劍,最容易讓當地人提及的趣事是1978年,在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龍泉劍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 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這在今天的龍泉,仍然可以見到.每年的青瓷寶劍節上,就有比劍的環節,其中一項,就是砍銅錢,試堅 韌.
不過事實上,在今天的龍泉,各種零零碎碎的鑄劍師的作坊本已經不太多,而私人工廠式的工藝劍往往開始走外形和裝飾方面的路數.傳統鑄劍師不捨工本式的鍛造做法,已經比較罕見.龍泉寶劍的非物質文化傳人陳阿金仍然以這種方式來傳達這種武士和工匠的決心.
在龍泉,陳阿金劍鋪是值得一去的.去年熱映的《龍門飛甲》中雨化田所用的削鐵如泥的三刃劍,就出自陳阿金之手.運氣好的話,可以親眼看這位全國 最著名的鑄劍師如何赤裸半身,在火星四濺中敲打一塊燒紅透的鐵塊上百下.這不僅是項體力活,更是腦力活,往往十年磨一劍,鑄劍師才能拿起大鎚舉重若輕,指 哪敲哪.
「現在很多寶劍鑄造就是打打長,敲敲扁.我做寶劍不是為了做這樣的寶劍,鍛劍的過程是一個修身的過程,心態不好,打出來的劍自然不行.往往鍛打 一把好劍,要用七八天的時間,而在這七八天中必須調整好心態,才能做到心劍合一,才能掌握好火候.」陳阿金說.為了能夠讓這種古老的鍛劍技藝傳承下去,陳 阿金在每一把劍的劍柄之處,都內刻字,比如鋼的種類、毛重、鑄造完的輕重,以供後人研究.
除了敲打,鑄劍過程中,對鑄劍師來說,最難把控的是火候.一旦此時,鑄劍師的氣場就顯得異常強大,旁人縱然再怎麼叨擾,鑄劍師也不會予以理睬,眼中只剩下火爐中燒紅的鐵塊.這種直且鋒利的性格,是鑄劍師在長時間參與鍛造中所易形成的與劍的共鳴.
鑄劍師的投入注入劍生命與靈魂的同時,自己也彷彿被物化了.在陳阿金的會客堂內,上書「一劍堂」,起初讓人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一生鑄造無數寶 劍的匠人,為何給自己的堂室取名「一劍堂」.想必心中之劍,未必三尺之鐵,乃八尺之軀.當然了,若要買一把這種國家工藝大師的寶劍收藏,價格自是不菲.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