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西嶽雄姿 145cm×362cm 1963年3月
1960年10月13日,傅抱石在華山青柯坪所作的速寫稿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傅抱石率領一批長年居於「草長鶯飛」的江南畫家組成江蘇省中國畫寫生工作團一行十三人離 開南京,「開眼界,擴胸襟,長見識」,歷時三個月,相繼走訪了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六省十幾個大中城市,成為當時中國繪畫界一件極為轟動 的大事,同時也將1950年以來中國畫寫生活動推向了了一個歷史的高潮.
在行程中,傅抱石興致勃勃,瞻仰革命紀念地,遊覽風光名勝,參觀工礦企業,一路走一路畫,深深地被壯麗的自然風光所感動,並不斷地將個人的主觀 感受和歌頌新時代的主題注入畫幅之中.10月12日,寫生工作團抵達玉泉院並向華山進發,晚宿娑羅坪道觀,次日經十八盤登上青柯坪,飽覽西嶽美景.一路 上,他還饒有興致地與寫生團的畫家們談論明代王履《華山圖》的創作.
西嶽華山,位於陜西省華陰市境內,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其海拔兩千一百五十餘米,山勢峻峭奇險,自古以來有「華山 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譽.它有東、西、南、北、中五峰,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 女二峰相輔於側,三十六小峰羅列於前,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美不勝收.
面對這一切,長年居於江南的傅抱石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目睹太華奇峭的西峰雄姿和變幻的煙云,不無感慨:「對於長期生活在平疇千里的江南水鄉 的山水畫家,對於長期沉潛在捲軸几案之間的山水畫家,一旦踏上了『天下險』的華山,您能禁得住不驚喜欲狂嗎?」他在青柯坪停留數小時,觀其氣勢,察其形 態,速寫西峰、青柯坪和東西兩側諸峰,以扼要簡練的線條速寫畫稿多幅,為稍後的華山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11月1日,傅抱石經過數日的構思在成都作成《漫遊太華》,題識:「庚子秋深,漫遊太華第一日,宿青柯坪.始寫於成都,抱石並記」,是為其第一 幅華山圖.誠然,華山陡峭壁立,直上直下,缺少變化,比較難以入畫.但在傅抱石筆下,卻出入意外.是圖雖為冊頁小品,但小中見大,十分精彩.筆直的山勢, 重重疊疊,增強了整體氣勢的雄偉巍峨,再加山間雲霧飄飛,使畫面靈動而活躍了起來.
後來,傅抱石在旅途中一連創作了多幅華山圖,皆精彩紛呈,如《華山青柯坪》、《華岳聳翠》等,儘管並未完整描繪華山全貌,但華山險峻、奇崛、雄 健的氣象被成功地表現出來.1961年4月,回到南京後的傅抱石完全沉浸在華山圖的經營之中,反覆推敲,數易其稿,終於完成《待細把江山圖畫》,真實再現 了華山的險峻山姿的雄偉氣勢,題云:「待細把江山圖畫.庚子深秋,隨江蘇國畫家漫遊太華,歸來寫此,並題稼軒詞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記.」這 裡,山峰直入雲霄,氣勢逼人,又雲霧繚繞,虛幻空靈,近景樹木蔥鬱,房屋、車輛、遊人井然有序,更能襯托山之險峻.傅抱石根據華山結構肌理,運用獨創的抱 石皴式的荷葉皴,用筆極為豪縱,上下翻飛,怱輕忽重,縱橫揮灑,如亂柴積薪,而嶙峋之山巖,勁健之肌理,卻又鉅細無遺.其吞吐變幻之神妙,真使人難測其高 深!自1961年5月北京「山河新貌——江蘇省中國畫寫生工作團匯報展覽會」展出後,《待細把江山圖畫》引起了極好反響,成為傅抱石後期山水畫中最具影響 力的作品之一.
的確,兩萬三千里寫生激發了傅抱石莫大的創作熱情.他將自然山水發揮到了極致,其繪畫藝術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以「華山」、「三峽」為代表 的自然性題材,是壯麗的北方山水和奇秀的西南風光在傅抱石心靈中的震撼和映現,對他生命最後五年的繪畫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後來,傅抱石經常以「華山」為 題材創作了一大批追求浪漫氣質的作品,或立軸、或長卷、或冊頁、或扇面,樂此不疲,猛刷猛掃,亂而有法,法而不板,瀟灑而健利,闊遠而飄逸,風格向抽象的 大寫意方向發展,「抱石皴」再次得到豐富完善.在這些縱橫跌宕的作品裡,多了幾分灑脫和率真,少了一份拘謹和板滯,傅抱石又恢復了往日「往往醉後」的激情 形象.南京博物院就藏有這樣的「華山圖」多幅.
1963年3月,身在杭州陪同長女療養的傅抱石,應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兼中國駐緬甸大使李一氓之邀為正式啟用還未滿四年的釣魚臺國賓館繪製 佈置畫.他便以華山為題作大幅《西嶽雄姿》,題云:「一九六三年三月,傅抱石寫於杭州.」後來,《西嶽雄姿》佈置於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至今仍在.
說起李一氓,傅抱石早在1955年通過郭沫若即以結識了他.李一氓(1903-1990),四川彭縣人.早年留學法國,曾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 義,後任陜甘寧省委宣傳部長、新四軍秘書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他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兼駐會書記.1958年4月到1963年9月任中國駐緬甸大 使,1962年後又兼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1960年5月,傅抱石應李一氓之邀,為中國駐緬甸使館作廳堂佈置大畫《長城》.
這裡所要重點介紹的無款《西嶽雄姿》也是傅抱石為應李一氓所約同時間創作的,尺幅與前述幾乎一致,構圖、筆墨、意境也大同小異,然未及題款.晚 年,享有盛譽的傅抱石經常受邀為各類會堂、賓館、機場等建築繪製大型佈置畫,奔走於大江南北,為此他一般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精心創作.有必要說明的是,在 傅抱石後期繪畫生涯中,一畫多稿、多本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諸如《西嶽雄姿》這類的大型佈置畫更是如此,反覆錘煉,苦心經營,還往往同時繪製多件,最後挑 選最為滿意者交付相關機構.
根據傅抱石創作習慣,無款《西嶽雄姿》無疑便是他在1963年3月間留下的一件重要作品.其章法結構基本沿襲了兩年以來《漫遊太華》、《待細把 江山圖畫》等構圖模式,西峰高聳出畫外,同時強化西峰的山紋皴法,顯示出華山之美.左面兩個山峰一低一高,高峰聳出畫外.山腳下屋舍幾乎居中,向右樹木鬱 鬱蔥蔥,不斷延伸至畫外.只是因為是大型廳堂佈置,傅抱石在尺幅上增加左右的山體部分,重巒疊嶂,高聳挺拔、氣勢撼人,筆墨則與上述諸件「華山圖」幾乎一 致.而與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所藏《西嶽雄姿》相比,僅少了雲霧和若干遠峰,而後者則少了山腳下的屋舍之描繪.
就技法而言,傅抱石在《西嶽雄姿》中,先用淡墨寫出山體的大概輪廓,在淡墨的輪廓上用淡赭石渲染上去,然後以中墨調和赭石畫出山石的走向及其肌 理,待其將干未乾時,用濃墨焦墨以散鋒筆法寫出,渾然一體.畫面中心山巒所用的皴法是融合了荷葉皴法的散鋒皴,近景處的山用斧劈皴法式的散鋒皴法,遠景處 則用亂云亂柴皴法畫出山的肌理和質感.傅抱石用筆雄肆奔放,以大塊重墨和獨特的抱石皴式的荷葉皴法交替使用,既畫出了山上林木之繁茂,又使山勢有了豐富的 變化,既體現了「華山天下險」,也表現華山獨具的特殊美,充滿浪漫主義激情.這裡,「抱石皴」表現山石的結構、質地和植被所具有的多樣變化,都得以完美呈 現.它比披麻皴生動,有動勢,更能表現出山石嶙峋的質地,又比斧劈皴運用自如,變化多,更能表現往過風化的石質山的多種特徵;它比亂柴皴更加豐富,線條有 曲有直,亂而有章;它比卷云皴更富表現力,柔中帶剛,空間感強,真可謂「寓蒼勁於雄渾之中,藏秀美於宏壯之間,集概括與豐富一體,筆力與墨韻同構」.
正因為「對於大自然有異常的感受和激動,近乎苦戀的心情」,傅抱石痴迷於華山的自然美景,也鍾情於「西嶽雄姿」之創作.從一系列「華山圖」中, 我們看到傅抱石的精思竭慮和慘淡經營.他總結創作華山的經驗,不斷錘煉畫面,集中表現華山的磅礴氣勢,大筆皴染,充分顯現出其特有的壯美風光,而華山的雄 偉奇秀正契合了傅抱石豪爽率真的才情,更助長了他下筆時的那種盡情揮灑和奔放不羈的意態.在一定程度上說,華山成就了傅抱石,傅抱石也成就了華山!
毋庸置疑,如此《西嶽雄姿》可以說是難得之佳構,無論是尺幅之大,還是筆墨之精,皆值得一書.儘管傅抱石未及題款,是為「美中不足」,然經傅氏 家屬補鈐白文方印「傅抱石印」,也算是彌補缺失之憾!這枚1962年傅抱石親刻的瑞獅鈕壽山石白文方印「傅抱石印」,如今已由傅抱石六子女捐贈入藏南京博 物院.
1983年8月,曾與傅抱石合作《江山如此多嬌》,後聯袂東北寫生的關山月(1912-2000)在廣州得見《西嶽雄姿》,欣然題跋:「此圖系 傅抱石於一九六一年暢遊東北後之遺墨.一九八三年八月,關山月拜觀並記於羊城」,並鄭重鈐上朱文方印「漠陽」、白文方印「關山月印」.雖然時間基本無異, 聯繫到傅、關兩人之共同經歷,關氏所跋容易令人產生誤解,而認為《西嶽雄姿》乃為東北寫生時之作.其實不然,這也難怪,關山月在東北寫生途中曾親眼目睹傅 抱石即興創作《華岳千尋》留存中國美術家協會吉林分會作為紀念,以致勾起了他多年前的美好回憶.
2004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聯合舉行「其命唯新—紀念傅抱石誕辰一百週年」系列活動,作為項目之一的大型畫冊《傅 抱石》由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國畫院主編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活動前夕的7月正式出版.傅抱石的這件無款《西嶽雄姿》即著錄於該畫冊的第46-47 頁.2008年2月,陳履生(微博)主編《傅抱石全集》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微博)出版,《西嶽雄姿》再次著錄於全集第四卷第112-113頁.但需說明的 是,編者將其定為「1961年」所作,實乃有誤.根據傅氏創作習慣以及該圖與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所藏《西嶽雄姿》之密切關係,筆者可確鑿斷定其創作年代同為 「1963年3月」,特此更正,希望能引起同好們的注意.
更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協助葉宗鎬先生修訂《傅抱石年譜》,獲悉他已將這件《西嶽雄姿》記載於即將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傅抱石年譜》修訂本中.顯然,這又提升了它的價值.
(作者係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