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
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閻王等即是。帝釋天是眾天神的領袖。
龍眾:梵語 Naga, 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眾龍王中有婆竭羅龍最出名,因牠的女兒就是後成佛的龍女。
夜叉:梵語 Yaksa的音譯,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會傷害人的鬼。雜寶藏經:龍王夫婦及諸眷屬生敬信心,盡受五戒,並夜叉眾亦受五戒。亦作藥叉。
阿修羅:梵文:Ashura, 意思是無端,容貌醜陋之意,阿修羅男的極醜,女的是絕色佳人。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無美女,相互妒忌搶奪,相互爭戰。人們把他們爭戰的戰場叫「修羅場」。
乾闥婆:梵文:Gandharva, 意思是香神,又是樂神。本是婆羅門叫崇拜的一群神,是服侍帝釋天的樂神之一,多達六千多位,身上發出濃烈的香氣。
迦樓羅:梵 文:Garuda 是金鳥神,兩支翅膀張開有336萬里!以龍為食,可除掉毒龍,每天要吃一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到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 頂上命終。因為他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節錄自金庸《天龍八部》)
緊那羅:梵語 Kinnara, 是帝釋天的樂神之一,乾闥婆專奏俗樂,而緊那羅專門演奏法樂。
摩呼羅迦:梵文:Mahiraga, 是大莽神。人身蛇頭。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 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 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 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 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鬚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 [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 (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在佛教中,龍是「天龍八部」的其中一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