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壺中君子
石瓢壺的造型最初出現在哪個年代、是誰的傑作現大概無法考證了,但有一種較為認可的說法,那就是「石瓢壺」是由「石銚壺」演變而來的.「銚」 《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一種有口、有柄、有流的烹煮器」.相傳在宋代與蘇軾同朝為官的周禾童贈送蘇軾一把金屬「石銚壺」.後被清代乾隆年間文人尤蔭獲 得,尤蔭嫌 其銅腥鐵澀之味,請紫砂藝人仿製東坡石銚壺,所以應以尤蔭為創製紫砂石銚壺的始作者.因尤蔭之《石銚圖》流傳甚廣,清末紫砂名家王東石仿製紫砂石銚壺並題 「石 」二字.後陳曼生受其啟發也作「石壺」並題名云:「 之制, 摶之己,自我作,非周禾童.」特意說明該石壺並非周禾童之石壺,而是我用紫砂摶制的,並由我曼生設計.再後來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 一瓢」將「石 」改為「石瓢」至今.
幾百年間,紫砂藝人們創造出了許多「石瓢」造型,比較有名的有曼生石瓢(子冶石瓢)、胖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按形體及工藝分,又有高、矮、如意、提梁、開片、嵌紋、六方、四方抽角石瓢等.
每個紫砂藝人都做過石瓢,但風格不同,神韻各異.甚至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做的石瓢也因其年齡、性格、學識、閱歷、環境的改變而不同每個紫砂藝人,從學藝開始,大概每個都做了無數把石瓢壺,但能使人滿意或者說讓自己滿意的又鮮有幾把.
石瓢壺有一個非凡玄秘之處就是其科學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是否是最初設計者的初衷,還是與現代美學理論、概念的巧合,不得而知.中國傳統藝術講 究對稱、平穩、平衡、方圓規矩.石瓢壺是 這些傳統規則的集中體現,單從形體看石瓢壺非圓非方,側看呈金字塔狀,是錐形體科學的截取,這種形體視覺最穩定、憨厚.用現代美學的觀點欣賞石瓢壺,其整 體形態收放恰當,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簡約而不簡單.觀氣韻,均衡平穩,端莊大方,泰然自若,大智若愚,可以說這正是石瓢壺的巧妙之處,藝術之處,科學之 處.
評論一把壺是不是藝術品,先要看作品的創作理念及視覺效果,看作品是否能將某些情節、情景或某事某物通過藝術創作變成一種雅俗共賞的作品,引起 觀眾的興趣、附和、共鳴、迷戀,並使之得到藝術的享受,石瓢壺做到了,它不僅有視覺的形態美,還有使用的功能美,更有體現設計者智慧的科學美.這麼多的優 點集於一 身,難怪會有這麼多的「石瓢迷」和追捧者.
石瓢壺從整體看,造型簡練,古樸大方,剛中有柔,端莊穩重.壺式形體飽滿,蓋鈕輕巧如江南水鄉的石拱橋,直流延壺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則順壺肩平伸向下彎起,形狀非圓非方,前後相應大氣有 神,造型雖簡卻更能在質樸中見渾厚,無華中顯神奇.
幾百年間,紫砂藝人們創造出了許多「石瓢」造型,比較有名的有曼生石瓢(子冶石瓢)、胖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按形體及工藝分,又有高、矮、如意、提梁、開片、嵌紋、六方、四方抽角石瓢等.
每個紫砂藝人都做過石瓢,但風格不同,神韻各異.甚至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做的石瓢也因其年齡、性格、學識、閱歷、環境的改變而不同每個紫砂藝人,從學藝開始,大概每個都做了無數把石瓢壺,但能使人滿意或者說讓自己滿意的又鮮有幾把.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