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翡翠玉雕花薰《含香聚瑞》令人讚嘆不已.攝影/諶強
中國工藝美術的展示和檢閱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以及在展覽期間舉行的學術論壇,無疑是對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創作風貌和學術研究進行的一次最為全面的梳理
和檢閱,同時,也是一次向社會生動展現中國工藝美術的精湛技藝、傳承成果和創新成就的盛舉,一千餘件各類工藝美術精品和中國工藝美術館部分館藏珍品,巧奪
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館承辦的此次工藝美術大展,彙集了工藝美術品全國各主要
產區、主要流派和主要門類包括玉雕、牙雕、石雕、木雕、陶瓷、金屬工藝、漆器、刺繡、織染和傳統工藝家具等各類工藝精品.參觀者漫步其間,無不為這些工藝
精品濃郁的時代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生動的原創精神和工藝美術家的藝術創造、精湛的技藝而流連忘返.
許多參觀者在玉雕展館中的玉雕精品、中國工藝美術館鎮館之寶、國寶級翡翠玉雕花薰《含香聚瑞》前不忍離去.作為國家級的專業藝術機構,集收藏、展覽、研
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以其藏品精美珍貴而著稱,曾多次在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期間於當地舉辦大型展覽,生動展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
化和中國形象,在外國觀眾和當地主流社會中產生強烈反響.這些精品在此次大展上的露面,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此次大展作為工藝美術行業的國家制度性展覽,在
展覽規模、藝術品質和呈現方式上的首屈一指.
與觀眾們在國家博物館的展廳中駐足、觀看和讚歎的同時,彙集全國工藝美術精品並以雙年展的制度和形式呈現出來的眾多佳作,以及通過這些工藝精品展現出來的
有關創作、研究、整體風貌、發展趨勢、制度建設、技藝傳承、創新等眾多內容,也成為學術論壇上許多專家學者強烈關注的議題.
參觀者欣賞入迷.攝影/諶強
創造更深的文化和藝術內涵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在學術論壇上說,在今天這個新的時期,工藝美術發展從它過去的實用性物質方面,更多地向藝術和文化方面轉變,創造
了更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實施也為工藝美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工藝美術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我們這個時代,社會公眾
的強烈需求從根本上推動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工藝美術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需要,離不開公眾的需要,工藝美術的發展要適應時代需要,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性、代
表性的精品,這是工藝美術界的一個責任.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工藝美術家常沙娜在展廳裡邊走邊看,腳都走疼了,卻依然興致不減,在琳瑯滿目的精品面前,她一次次駐足細看,一次次由衷讚
歎.常沙娜說,這個工藝大展相當精彩,這是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造,是中華文化的驕傲,大展生動反映中華文化發展到今天,使工藝美術獲得了這樣大規模的發
展,這是時代的發展、時代的進步.
在大展開幕後第二天舉行的學術論壇上,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依然激動不已地談起他的觀感,他用「見物見人」的概括來表達了他對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發
展的看法和感受.在展廳裡,張守智被眼前的兩件織染刺繡作品震驚了,他說他不知道這些作品的創造者是誰,但他已從這些被他稱為世界水平的作品深深地震驚
了.當他見到作者馬俐時,他由衷地說,絕不是要說好話,是這些作品讓他真的很喜歡,他從這兩件作品中看到了當代工藝美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本土的、傳統
的,但又是時代的、有個性的.
對傳統工藝要有虔誠傳承心態
在前輩學者的讚揚聲中,馬俐有些惴惴不安.她說,這些結合了貴州染織刺繡各種技藝的綜合創造,是前些年來北京參展時受到常沙娜等大家的指點鼓勵進行的創
新,當然也是在自己多年來對傳統技藝的挖掘整理的基礎上的發展.馬俐的父親馬正榮建國初期從國立藝專畢業後到貴州,在創作和研究的同時收集了不少貴州染織
刺繡品、圖片和實物殘片.為了更好研究和收藏,馬俐在父親的帶領下,進行了許多調查、整理和根據圖片進行實物恢復的工作.
當年孜孜以求收集來的許多貴州染織刺繡品,馬正榮已將其捐給了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工藝美術館,但理想追求和傳統技藝卻傳給了下一代.馬俐說,只是簡單地傳
承、保持原貌和收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這一代人還要讀懂傳統的精髓並創新、提高,才是真正的傳承.馬俐在創新中打破了貴州染織刺繡原有框框,綜合運用各種
不同門類的技藝,甚至在新的設計製作中採用一些傳統舊片作為元素,深受當代人喜歡.馬俐說,這些設計減緩了現代人生活中的焦慮感,這也是工藝師對傳統工藝
的虔誠心態.
王文章說,當代工藝美術的傳承不能被商品的屬性所左右、所主導,不能本末倒置,作為藝術家,進行工藝品的創作和生產時要把握清楚,怎麼在傳承中創造體現藝
術和文化的品格,體現文化的精神內涵,這要靠有很好技藝的老師的傳教,讓新人傳承下來.在繼承和創新中,有的是家傳,有的是名師出高徒,包括現在工作室和
「傳習所」的建立,都是非常必要的.繼承是第一的,是最重要的,只有繼承好了之後,才能創新,才能夠做得好.
非遺事業發展提升了工藝美術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田間說,近年來我國非遺事業的發展,對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有極大的提升和促進,讓大家更多地去注重工藝美術創作中的文化精神層面,更
理性去注意其中蘊涵的那些傳習的層面、教育的層面以及文化提升的層面.同時,非遺事業的保護和發展,也讓中國的工藝美術發展可以做得更理性,更有條理,更
有科學性,使工藝美術的發展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夠創造出不愧於時代、能夠整體超越前人的作品來.
此次工藝美術大展中的許多作品,生動地體現了當代工藝美術發展中工藝精湛、形質兼美、品味高雅、個性鮮明的特點,以及眾多工藝美術家的藝術修養、深厚積澱、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的信心和風貌.
刺繡展廳中有一幅刺繡作品,是江蘇工藝美術大師張美芳女士根據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提議,用傳統技藝創作的現代題材作品《核子對撞科學圖
像》,這幅反映現代科技的刺繡作品呈現了別樣的新意.張美芳說,在她從事刺繡技藝四十多年的實踐中,對工藝美術的「繼承」和「創新」、「傳承」和「發展」
這個關係,幾十年都一直在學習,在不斷的提升.當年李政道先生提出要她刺繡這個題材時,她覺得自己是個科盲,完全不可能,但在不懈的追求和創新中,終於用
傳統工藝完成了這幅描繪現代科技的刺繡作品.
張美芳說,要創新,首先要努力學習和繼承,老一輩的優秀傳統技藝,是無數刺繡藝人通過長期實踐總結經驗提升得來的,學習前輩刺繡技藝經典的作品,對掌握今天的刺繡技藝很有必要,這個學習和掌握的過程也是繼承傳統的一個必要途徑.
傳統技藝在傳承中發展創新
張美芳說,創新與創作者自身的文化構成、藝術素養有很大關係,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她也在不斷地反省自己,近年來工藝美術跟文化和藝術靠得更近,在這個過程中有學不完的東西,我們通過每個人的不斷努力,不斷吸收文化的營養,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藝術精品.
這種繼承與創新、傳承與發展的喜人成果,在此次工藝美術大展中生動地體現出來.在不同的展廳裡,都有不少工藝美術師的作品既展現了今天的時代風貌、但也生
動體現了一代人一代人的傳承,又在傳承中表現出與自己的父輩、師傅那一輩的作品不一樣了,既是父輩的工藝的傳承,但是作品的風格變了.
工藝美術大師郝淑萍的蜀繡作品也深受參觀者喜愛.郝淑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刺繡是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源,是中華智慧的文明結晶,是祖先
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但如果我們不去傳承和發展,就要坐吃山空,那樣,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就會越來越少.郝淑萍說,今天初春時節,她帶著學生來北京參加中
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展覽期間,每天都有觀眾到展位上說同樣的話,希望我們多培養學生,不要把獨特的蜀繡技藝丟掉了,有些小朋友要親自學一
學蜀繡技藝,他們便給孩子們穿針引線,讓他們繡.郝淑萍說,傳承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去創造,去發展,創出更美的藝術來.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