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每月一次的「文物鑑寶」活動在深圳航誠藝都一樓大廳拉開帷幕,近百名收藏愛好者拎著大包小包趕到現場,為囊中寶物一辨真偽。「盛世收藏」專家免費文物鑑定活動由深圳商報(微博)「文化廣場」與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主辦,深圳市收藏協會協辦,文博會航誠藝都分會場承辦。
此次文物鑑定範圍共分瓷器,書畫,青銅雜項三大類。活動邀請了廣東省文物出境鑑定站站長單小英、書畫鑑定專家何鋒、深圳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劉濤、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所長任志錄、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以及深圳收藏學會會長楊傳耕為寶物「把脈」。活動現場,專家還為市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講 解。
7面銅鏡都是真品
「這件不錯,是個老東西。」活動剛開始,首位接受鑑定的藏友杜先生帶來的7面銅鏡獲得現場專家的一致認可。郭學雷表示,「儘管品相不夠完美,但 這7面銅鏡都是真品。最早的可追溯到漢唐,最晚的也是明朝的。遺憾的是,其中最精美的晚唐銅鏡已有裂紋,藝術價值將大打折扣。」聽到這個結果,杜先生喜憂 參半。他告訴記者,自己是西安人,目前在深圳打工。據他介紹,這些銅鏡是家中祖輩傳下來的。
「噠噠噠!」隨著一記響亮的開扣聲,一套民國時期的編織茶具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套茶具是一位劉姓市民從海南文昌淘得,讓人頗感有趣的是,在 編織精美的茶蔞裡裝著一個茶壺和一個茶杯,內襯碎花棉布,外有鐵質提手,看起來簡潔大方且方便攜帶,被專家們戲稱為「最早的旅行袋」。文物專家任志錄細細 撫摸,不停開合,他笑言:「這套茶壺真是小巧可愛,屬『迷你版』套裝,是當時提著去田間送水的,在『紅色娘子軍』時代常用。茶壺茶杯釉色精美,寓意吉祥, 非常具有生活趣味。」
廣東的周女士帶來的一件陶瓷涼茶壺經鑑定是清朝中期石灣窯燒製的,隨後王先生也帶來了一件相同的涼茶壺,專家認為都是石灣窯產,年代屬民國時 期。「兩件相比較,周女士的陶瓷用的是雜玉,王先生的色更純,是件上等的佳品。任志錄介紹:「石灣窯位於廣東佛山市石灣鎮,是我國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窯,形 成於唐宋時期,繁榮興盛於明清。由於晚清民國時期生產了大量的陶瓷,所以流傳到廣東民間的珍品比較多。雖然陶瓷製的茶壺比較重,端拿不是很方便,但它不會 生鏽,茶水容易儲存,也相對健康。」
現場最「奇」的要數收藏協會的李先生拿來的一疊經文。舊黃的硬紙刻著密密麻麻繁雜的文字,給人一種神秘感。書畫專家何鋒分析道:「這是我們常說的『貝葉經』,應該是西藏青海一帶流傳的佛教經文,文字是用特製筆刻上去的,這種紙質不容易被腐蝕,可以保存很久。」
民國假古董不倫不類
鑑寶現場難免會出現假貨,有的即使是真品,其價值也不高。來自河南的一名小夥子帶來了一堆古舊玩意。其中一塊玉讓專家們研究了許久,最後得出結 論,這是新石器時代的南陽玉,也是整場活動出現的最古老的文物了。除此之外這位先生帶來了許多古錢幣,經鑑定,有漢王莽時期的銅幣,也有隋朝的五銖,青銅 器專家楊傳耕表示:「王莽時期的錢幣相當於那時候的假幣,是真的但並不值錢。」
鑑寶現場所謂的「古玩」不少是近現代的仿品,有些品相渾濁,質地粗糙,醜陋不堪。當陳先生氣喘吁吁地把一個大花瓶搬到鑑定台上,不到一分鐘的時 間,就被專家確定為現代工藝品。文物專家劉濤解釋道:「這刻的『大雅真』三個字,是慈禧太后御用瓷器的標誌,民間有大量的仿品,但真品基本上都在博物院擺 著,不會流傳下來。」
隨後,兩位市民拿來了兩個一模一樣的「牧童戲牛」玉石,並表示此玉之前已被專家確認過多次。劉濤判斷這是現代由石頭粉與樹脂壓出來的,他說: 「仿古董的熱潮大概有兩次,現在市場上流傳的贋品大多數都是改革開放後仿製的。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民國時期仿製的,這時期仿製的有點不倫不類,價值並不大, 但就時間來說也是上了年紀的,比現代仿製的稍好一些。」
記者現場發現,不少書畫類的仿品主要特點集中在「做舊」把戲上。書畫專家單小英介紹,把紙質色彩都做舊,給人一種古董的感覺,這是做假者最為常用的伎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