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打壓的金箔需要烏金紙包著放進爐裡烘乾。
金箔鍛造大部分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所以對技術要求很高。砸金片要求極高,有一錘沒砸好,一天的工作就可能白費掉。
把鋪在烏金紙上的金箔用竹條挑起,切割成小片後用嘴吹氣再把金箔撩起到玉扣紙上,這些步驟都不能直接用手觸碰到金子。
文/記者李文慧、吳佳
圖/記者龍成通
一兩金能打造出多少金箔?吳深龍的答案是6666張,而且每張纖薄得連微米尺都無法丈量。這門絕活在今年列入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吳深龍也因 此晉陞為佛山金箔鍛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近日,這門傳統手工技藝受現代工業產品的衝擊以及黃金價格上漲的影響,走向瀕危的境地。
特寫:
指甲金塊打成納米細箔
吳深龍經營的羅村聯和金箔廠隱身於蜿蜒的村巷中。作坊內不時傳出震耳的打錘聲,十多名老夥計埋首於打壓機器或者案前,負責金箔鍛造的不同工序。 而最終的金箔成品,一面被貼在了4.5釐米×5釐米的玉扣紙上,薄如蟬翼、輕如鴻毛。吳深龍告訴記者,這些金箔都經過約一週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
鍛造前,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該如何控制純金的軟硬度。「我把家傳的配方經過改良後,很好地運用在純金的熔解上,拿捏好金子的軟硬程度,用指甲般大 小的金塊拿出最多的成品。」吳深龍說,熔金後還要經過一系列純手工打製,才能放入機器中加工。其中「打貼」這道工序需要幾年、甚至十多年的功力和經驗。只 見吳深龍把已經拉成長方形、約2毫米厚的金條按在石板上,右手舉起特製的不規則錘子先往金條短邊的角反覆有節奏地敲打。被錘打過的位置,開始變得稀薄,並 逐漸橫向展開。如此反覆,把金條打製成正方形,由此也開始了讓金條變成箔紙的「魔法」。吳深龍說,現在鍛造金箔有16道工序,大部分都是慢工細活,工藝流 程無法全部用機器取代,只在一些工具的使用上進行改良。
故事:三代藝人傳承鍛造絕活
事實上,這種鍛造技藝在更為久遠的年代裡,就開始熠熠生輝了。金箔鍛造技藝在宋元時期由北方中原移民傳播到南方,傳入佛山已有近千年歷史。到了 明清,佛山金箔業進入鼎盛期,大小行館30餘家,從業人員達數千人之多,還設有金箔行會館。1949年前後,佛山金箔除供本地需要外,還銷往內地及港澳、 東南亞等地,主要用於廟宇佛像的裝飾、家居裝修貼金等。
52歲的吳深龍回憶道,他在18歲時就跟隨父親吳寶光學習金箔鍛造技藝,那時候吳寶光除了在佛山經營金箔老鋪「昌盛號」,還在廣州的高第街開設了小作坊,專門為鄉親的大宗祠做裝飾貼金。
如今吳深龍逐漸把技藝的接力棒轉交至20多歲的兒子吳煒全身上。吳煒全告訴記者,自己大學讀的專業是商貿英語,就業時還是選擇了子承父業。「雖然每天面對不斷重複的工藝流程,但還是逐漸產生了興趣」。
願望:想做金箔畫,
讓市民收藏在家欣賞
今年3月,佛山的金箔鍛造技藝入選了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專家考證,全廣東省僅存佛山羅村聯和金箔廠一家,仍然沿用傳統技藝和獨有配方鍛造金箔。該廠打製的金箔被用於廣州大佛寺和光孝寺、佛山祖廟等佛像的裝飾。
「近日都是我主『外』,四處尋找新的客源;兒子主『內』,在作坊內邊學邊做。」吳煒全接手作坊後,最擔心的是金箔替代品出現後帶來的衝擊。「市 面上充斥著工業用的『假金』,成本遠遠低於鍛造的金箔,一般市民難以把兩者區分開來。」吳煒全說,還有的顧客寧願把假金用作裝飾用途,讓他們的經營更難以 為繼。
為了提高佛山金箔的知名度,父子倆還計劃把金箔創新性地昇華至高級的工藝美術品,為傳統技藝謀求新的出路。「希望結合精緻的剪紙工藝,讓金箔做成畫,市民可以收藏在家中欣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