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中華新聞社報導一漢銅鳩杖首鑑藏
鳩杖,又稱鳩杖首。所謂“鳩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處做成斑鳩鳥的形狀。忠州博物館館藏的這件漢銅鳩杖首,2000年出土於忠縣宣公墓,長14.3厘米,寬4.5厘米,高9.6厘米。鳩杖長彎嘴、凸眼、長尾。鳩爪蜷曲,置於筒外兩側,似抓握狀。頭以下通體刻飾羽毛,筆法細膩,栩栩如生。
鳩杖在先秦時期是長者地位的象徵。到兩漢時期,以孝治天下,鳩杖進一步成為了重孝尊老的社會風尚的證明。 《後漢書·禮儀志》載:“玉仗,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傳說鳩鳥食道暢達,為不噎之鳥,刻鳩紋於杖頭,望老者食時防噎,有長生之意。 《周禮》中記載有周人獻鳩敬老的風俗。周朝還專設了名為“羅氏”的捕鳥官職,羅氏負責掌管用羅網捕捉鳥雀之類的事。到了寒冬臘月天子大祭之際,則圍取鳥雀獻給天子,用作祭品。仲春二月,驚蟄後復甦的鳩鳥是一種高級滋補品,最適宜於“養老助生氣”。羅氏將其捕捉後代表天子獻給老人,希望他們食用後,能收到返老還童的功效。到了漢代以後,因為沒有了專門捕鳩鳥獻給老人的羅氏,就只好取鳩鳥長壽吉祥之意,將王杖之首雕成鳩鳥,送給老人。漢代不僅將敬老美德傳承下來,還將敬老列為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九尺,端以鳩鳥為飾”。七十歲以上老人,方可持由國家頒發的鳩杖,享受特殊優待:出入官府衙門,無需下跪;行走王土,食宿均有照應;做小本營生,一律免稅務;且身份地位受國家保護,有膽敢欺凌拄鳩杖老人者,以蔑視皇帝罪論處,嚴重者處以死刑。從此,鳩鳥成為皇家敬老的標誌,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自此,我國已形成了十分成熟的尊老敬老文化。
鳩杖首在重慶地區雖出土較少,但從忠州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鳩杖實物可以折射出,在漢代中央孝治天下的文化政策影響下,峽江地區文化逐步趨同。
來源:忠州新聞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