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的猴神哈奴曼雕塑,或為孫悟空原型。
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 賀桐)近期,一部《大聖歸來》的動畫片熱映,讓齊天大聖孫悟空再次成為了焦點人物。只是百餘年前創造美猴王這一形象的國人,極有可能是從印度教猴神哈奴曼身上汲取了靈感。
7月30日,一尊猴神哈奴曼神像駕臨西安,亮相陝歷博"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吳哥文物與藝術"特展。它頭戴小帽、下著短裙,拳打腳踢,印像中的齊天大聖似乎就是這個造型。
胡適PK魯迅:孫悟空到底哪來的?
"哈奴曼出現的時間確實比孫悟空要早1000多年,但關於孫悟空是不是來源於哈奴曼,最早的爭論是在兩位中國近代學術史大家--胡適和魯迅之間展開。"陝西曆史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董理說,根據學者的考證,最早提出孫悟空形象來源於哈奴曼的是著名學者胡適。他在1923年的《西遊記考證》中,提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孫悟空的根本。
但魯迅卻不這麼認為,他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裡,堅持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來源於水神無支祁。無支祁是古代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無窮,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大禹治淮水時,擒獲住無支祁,用大鐵索將其鎖住並鎮於淮陰龜山腳下。這與《西遊記》一書中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如來佛祖鎮壓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節頗為相似。
孫悟空究竟是舶來品還是本土貨,引得兩大學者針鋒相對。幾十年過去了仍沒有定論,反而成了學界的一樁趣談。
高棉VS中國:交流史可上溯至隋唐
中柬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隋書》《新唐書》《舊唐書》以及宋、元、明、清的歷史中都有關於兩國往來和交流的記錄。其中,元代人周達觀根據當地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寫成的《真臘風土記》,是現存中國古籍對該國的唯一詳細記錄。特別是書中所載,"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在百餘年後,被西方探險家在茂密的原始叢林中發現,震驚了世界。
1992年吳哥古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因為年久失修,它的安危存亡備受全世界矚目。中國政府在1993年的"拯救吳哥古蹟國際行動"大會上,當即承諾將援助柬埔寨,對吳哥古蹟進行修復。
1996年,國家文物局就派出工作組赴柬埔寨考察吳哥古蹟。 1997年,國家文物局選定吳哥的"週薩神廟"作為修復對象,委託原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組建了"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保護工作隊",從1998年至2008年,對周薩神廟進行了全面的保護修復工程。從2010年開始,援柬工作隊又開始了茶膠寺的保護修復工程……中國文物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動,為中柬傳統友誼譜寫出了新的篇章。
來源:西部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