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中華新聞社報導-明代瓷畫《鷹吞海岳圖》之寓意




明代嘉靖前後,瓷器上出現了一個以鷹為主體的紋樣品種。此紋樣中,一隻鷹以一足獨立於巨石之上;石下是一片遼闊的海洋;天空中有層層的雲氣和一個太陽。細看鷹的姿勢,只見它高昂著腦袋,眼睛似乎在盯視太陽。這樣一幅圖,是要表達什麼畫意呢?經初步研究,我以為此圖是在表現當時造反者的“豪邁”之氣!具體而言,與發生在正德年間的一次民間起義有關。

  正德年間因皇帝昏庸,全國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各地出現了許多規模不等的造反事件。其中劉六、劉七在河北一帶發動的起義,對朝野震動最大。

  劉六、劉七起義之初具有草寇的特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正德六年(1511),劉六、劉七率眾攻打霸州文安縣時,招攬到一位能人,名叫趙鐩。趙鐩原本是一名生員,懂些文武之道,加入起義軍後,很快就成了重要將領。趙鐩要求起義軍不要濫殺無辜,要懂得爭取民心,重點打擊貪官污吏,樹立起正義之師的形象。這樣的主張,對起義軍影響很大。與此同時,趙鐩還創作了許多振奮人心的詩句、對聯等作為口號,鼓舞士氣。比如在義軍大旗上金書聯對雲:“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以大紅彩緞書:“英雄吞海岳,氣勢轉乾坤。”在征戰各地時,還常常題寫這樣的標語:“平欺敵將虎擒羊,縱橫六合誰敢捕?”“幾回月下敲金鐙,多少英雄喪膽寒。”(見《七修類稿》卷十三)

  這裡我們重點來看看趙鐩創作的標語口號。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這對聯氣勢十分豪邁,直接就宣告要與昏君爭天下了。不過此聯本身是改編而來的,原句出自元末紅巾軍領袖韓山童的戰旗標語:“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趙鐩將“大宋”改為“混沌”,一副歷史名聯就巧妙地成了劉六、劉七起義軍最激動人心的口號了。後來清代的太平天國起義也藉用過此聯,但將“混沌”兩字又改作了“堯舜”。

  “英雄吞海岳,氣勢轉乾坤”則是趙鐩的原創,氣勢似乎更足。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裡,宇宙的本質是“氣”,一切事物都是由氣轉化而來。起義的英雄好漢,氣勢能“吞海岳”,能“轉乾坤”,那還有誰能比肩呢?

  趙鐩創作的口號,對起義軍來說相當的提氣。有了高昂的氣概,軍隊才能勇往直前,屢戰屢勝。劉六、劉七領導的起義軍規模最大時擁兵十多萬,“擾亂六省,延逾兩年”,攻破州縣城池約兩百座。這樣的戰績與趙鐩善於鼓動軍心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劉六、劉七領導的起義最後失敗了,但趙鐩創作的口號卻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挑戰皇權,在傳統等級社會裡,是大逆不道的,但它卻能激發起民眾內心深處對自由、平等的嚮往。明代有許多文藝作品都熱衷於表現這樣的反抗精神,瓷畫也不例外。

  我們來看瓷畫《鷹吞海岳圖》(圖1、2)。此圖可以說是直接圖解了趙鐩創作的造反口號“英雄吞海岳,氣勢轉乾坤”。畫面中的“鷹”,與“英雄”之“英”諧音,故是英雄的代表。鷹單足而立,象徵著它具有獨立性格。鷹足下的巨石表示山岳,借助以鷹為近景的獨特視角,營造出山岳與海水有被身軀高大的雄鷹一口吞沒之感。這正是“鷹吞海岳”(即“英雄吞海岳”)的意蘊所在。

  圖中天上的太陽,是皇帝的象徵。鷹對太陽側目而視,表示英雄對皇帝的權威不服,有著明顯的挑戰意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在傳統社會裡是最大膽的造反氣概,直接要求改朝換代,顛倒乾坤。鷹對太陽的睥睨,應合了趙鐩口號的下半句:“氣勢轉乾坤”。

  和平年代,人們在茶餘飯後談起歷史上出現過的造反英雄的故事,總不免要為他們的英雄氣概所感動。這就產生了人們欣賞這種英雄氣概的需求。瓷畫中的《鷹吞海岳圖》,就是為滿足這種欣賞需求而創作的。

  來源: 《收藏快報》 作者:李熊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