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餘年藝術文化延續,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在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和睦共處、團結友愛,讓全球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唱響民族團結一家親不要忘本與根,也使中華文化藝術要薪火相傳,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啟迪之下,開萬世之太平。與北京車管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於2017年7月向台灣新北市提出申請註冊,為中華新聞社。並於八月六日台灣新北核准,經登字第1068123401號函註冊登記,並於2021年6月2日經台灣新北市經濟發展局核准商業變更登記,即日起更名為中華聯合新聞社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中華新聞社報導-竹刻竹雕可挖掘的收藏世界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竹雕人物船
揚州博物館藏周無方皮雕竹扇骨
一件清代顧珏的竹刻筆筒在嘉德春拍中拍出1045萬港元天價,創下竹刻藝術品的最高拍賣紀錄。一個筆筒拍出一千多萬,屬於小品類藏品走出的強勢行情。與紫砂壺一樣,竹刻竹雕藝術也是融合了詩、書、畫、雕刻的文人清玩,但相比紫砂比較成熟的市場,其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中國人對竹的感情是很深的,竹子的“虛心”、“勁節”與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另外,工藝精湛以及方便保存,也是竹刻竹雕備受古今收藏者歡迎的原因。
竹 刻竹雕藝術自六朝起,直至唐代才漸為人所識。明以前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竹雕名家輩出。歷代名家多集中在江南,如“嘉定三朱”、“封門二優”等,還有揚州也是竹刻竹雕名家聚集之地,比如:吳熙載、潘西鳳、穆半園、陳康侯、週五方、黃漢侯等人,名聞業內外。名家作品大多古雅簡樸,往往只是寥 寥幾刀,但精氣神卻俱足。名家竹刻竹雕的收藏價值要比普通竹刻竹雕高出很多倍。
上世紀90年代初,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都有了竹刻竹雕作品的拍賣,也有不少高價成交的明清竹刻竹雕珍品。
進入新千年以後,作品開始頻頻拍出高價: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拍出了42.35萬元;2001年,一件直徑14.7厘米的《人物樓閣慶桂筆筒》以54萬法郎(約416萬元人民幣)在巴黎成交;2003年秋,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拍,其中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萬元。
2003年以後,隨著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升溫,竹刻竹雕藝術品拍賣屢創 新高。 2004年成交上百萬的有3件;2005年成交上百萬的竹刻竹雕作品各佔兩件,上千萬的1件;2006年成交上百萬的藏品5件;2008年,藝術品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出現在拍場上的竹刻竹雕作品仍拍出良好的價格,顯現出竹刻竹雕藝術品良好的抗跌性。
一位張姓藏家曾以1.5萬元買入一個明末清初的竹刻擱臂,這件作品長28厘米、寬18厘米,畫面是一株清淡的百合花,融入了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今年,此件竹刻擱臂的價格已漲到4萬元。該張姓藏家表示,從目前市場走勢看,竹刻竹雕藝術品應該還會繼續增值。
竹刻竹雕藝術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和文化內涵上。所以,對於竹刻竹雕的收藏,應該把握住幾個要點:刀工、年代、藝術水準、與標準器和文獻記載的對應關係、 保存狀況等。近幾年的竹刻行情一路看漲,傳世作品可遇而不可求,專家建議關註明清兩代竹雕作品的同時,也可以適當關注活躍於竹刻竹雕行業的當代名家。與明 清竹刻竹雕相比,當代竹刻竹雕藝術突破了原有的題材和載體,更加多元靈活。
(來源:投資與理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