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右圖所示),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現荊州市荊州區)望山1號墓出土,劍全長5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翻捲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劍身一面近格處有銘文兩行8字,銘文為鳥 篆的“越王鳩潛自乍用劍”八字。 (注:“鳩潛”即“勾踐”,“乍”即“作”)。錯金銘文鐵劃銀鉤,精美絕倫。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爭,諸侯國不斷改進和大量製造各式兵器,各國都擁有一批鑄造青銅劍的能工巧匠。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吳國和越國,由於近海,陸地上水路縱橫,不利於車戰,因此不佔及近戰的利器——青銅劍便成為兵器中的翹楚。
據在場文物工作者回憶,勾踐劍出土的時候仍舊鋒利無比,考古工作者在捧拿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所以,越王勾踐劍素有“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美譽。
勾踐劍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400多年仍鋒芒畢露,寒氣逼人?專家們認為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事實上, 出土至今,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近年來,隨著越王勾踐劍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各種 “複製”或仿製的相繼出現,人們又普遍相信,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劍身經過硫化處理。
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何地處長江 中下游的越國的寶劍,會在長江中游的楚國的墓葬裡出土呢?考古學家認為有兩個可能:一是公主的陪嫁品,因為史載越王勾踐的女兒是楚昭王的寵姬;二是戰利品,因為歷史上越國滅掉了吳國,楚國又滅掉了越國。楚王將這把曠世名劍賞賜給了最親信的大臣,大臣死後隨葬在墓中。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金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