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菩薩殘像
公元618年,李淵父子利用農民起義的力量建立起統一的唐王朝。使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佛教文化作為唐代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達到了鼎盛階段。佛教造像也呈現出了不同於其他時代的獨特審美趣味。
西安碑林博物館《長安佛韻》展廳裡的這件菩薩造像,堪稱時代的精品。這尊造像刻於唐代,由一整塊漢白玉雕鑿而成,高110釐米,出土於唐大明宮遺址範圍,從其上乘的石質,體量之大,雕刻之精細能看出原應為唐代皇宮內供奉之物。
菩薩像出土時頭部及雙臂、雙腳均殘缺,但觀其殘身卻不減那動人的曼妙身姿。這尊菩薩像上身袒露,左肩斜披一縷輕紗,下腰束露臍薄柔透體的長裙, 服飾華美小腹微挺,若煙籠水洗,紋線流暢自然,勻稱健美的軀體曲線暴露無遺。裸露的肌膚豐滿潤澤,富有彈性。長發垂肩,呈現卷狀,有很明顯的波斯人髮型特 點。體態豐腴,身體重心向左微傾,腰肢扭動呈S形,動感強烈。而兩個膝蓋骨透過輕紗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大小差異,是由於站立時著力點不同出現的情況,雕刻如 此細膩,讓人驚嘆。該造像雖然胳膊、頭部均已殘缺,卻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思。雕刻精細巧妙,展現出了唐代雕刻技藝的高超。造型呈現出年輕女性婀娜多姿的風 采,衣紋線條簡潔流暢,披巾和蟬翼般的裙衣飄拂,有流水般的身體韻律,猶如被水浸濕般,呈現半透明狀,追求裸露的肉體美和力量感。頸戴鑲滿晶瑩寶珠的華美 項飾,瓔珞小巧精緻,既華麗典雅又不繁瑣,落落大方,使雕像顯得更加高貴精美。
只可惜菩薩殘手斷臂,可能跟唐武宗「會昌法難」有關,唐代宗教政策比較寬鬆,佛教經濟的極度膨脹影響了國家稅收,勵精圖治希望中興唐朝的唐武宗李炎在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滅佛,對佛教是一次滅頂之災。
盛唐時期,中國人朝氣蓬勃,自信滿滿,以胖為美,形式美的觀念積澱過程同樣以人自身為根據,因此唐代的雕塑藝術雖仍未完全擺脫宗教的羈絆,但藝 術上已完全進入成熟階段。這尊白玉造像趨於女性化,菩薩嫻靜的體態,華貴而含蓄,但並不過分強調女性特徵。是一件受到印度菩薩樣式影響的藝術珍品,體現了 中和、典雅的東方美學風韻和獨特的長安藝術風格,被讚譽為「東方斷臂維納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