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昌公廟,位於南屯區
南屯裡文昌街100號。南屯區昔為平埔族巴布薩人貓霧社之獵場,清領(1684)後,漢人入墾日盛,於雍正四年(1726)即開墾有成,建立萬和宮(今萬
和路一段51號,市定古蹟),供奉媽祖。又本地為昔日半線城(今彰化)至葫蘆墩街(今豐原)之中途站,以打製犁頭等農具聞名,故稱「犁頭店街」。 據 清道光《彰化縣誌》卷五〈祀典志〉所載,清道光以前,彰化縣內共有七座文昌帝君祠,其中「一在犁頭店街,嘉慶二年,歲貢生曾玉音等捐建。」可知「犁頭店文 昌祠」由歲貢曾玉音發起倡建於嘉慶二年(1797),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彰化縣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為今台中地區文化之發祥地。 創 建之初,係由簡姓族人以其洪源一世祖簡會益與先祖南京主事簡貴信之名義捐獻基地,並由歲貢曾玉音集資,擇址於今南屯市場處建廟,命名為「犁頭店文昌祠」, 即本廟創建之名。依大正13年(1924)版《宗教台帳》記載之祠會組織,有嘉慶19年 (1814)由陳日新創設「新蘭社」。嘉慶24年(1819)由張天德發起創立「騰起季」(又名文林社)。 |
|
▲ 昭和初年昌明會漢學私塾師生合影 說明:前排左起張聘三、林清雲、林友仁、王義貞老師、王友芬、楊珠浦、張坤宗。 後排左起 陳炳煌、賴坤德、何金樹、詹溪水、陳長安、林樹枝、簡 武、張土城、張耀東 、林駿 駒、何屘仔。 |
其時,日人不斷提倡皇民教育,然本地之士紳仍為保存傳統 漢文教育而付出心力。除了上述祠會持續運作,以學田之田租充作本廟的教育以及祭祀經費外,尚有響應台灣文化協會之新文化運動,成立南屯昌明會。台灣文化協 會成立於大正十年(1921),由霧峰士紳林獻堂出任首任總理,其組織設立宗旨為啟蒙台灣文化運動,衍成重要之抗日民族運動團體。大正13年 (1924),南屯地區為響應文化協會之推動及計劃,由張聘三、賴遠輝、林友仁、曾樹芳等士紳,於文昌祠組成「南屯昌明會」,並設立「漢文研究部」(漢學 私塾), |
敦聘彰化鹿港的漢學師王義貞先 生執教多年,授業學員約30餘人;而文化協會之講演團,亦曾在文昌祠之廟埕進行文化講演活動。民國34年(1945),政府重新換發土地所有權狀,誤將本 廟管理人何植榮登記為所有權人。至該管理人辭世後,民國59年(1970)其子辦理繼承鑑證,被當時擔任南屯區公所民政課員陳溪泉發覺與土地台帳內容不 符,即向區長林錫三稟報,林區長認為茲事體大,隨即邀集前任區長林友仁、林劉連炳,市議員陳舜仁、南屯區農會總幹事劉茂安等人,共商對策。後集議為確保存 本廟之產業,發動地方士紳成立「文昌祠管理委員會」,公推林錫三為主任委員,依循法律程序訴訟;經過三年纏訟終獲勝訴,收回廟地。 |
|
|
然而此時文昌祠廂房久遭佔住, 拜亭坍塌,門樓亦顯破舊。地方士紳為保存本廟史蹟及延續文風推展於不朽,而倡議新建。新建之議定奪後,繼而由管委會之成員負責相關事宜;並議聘國大代表林 湯盤擔任「重建台中文昌廟委員會」主任委員,並向地方各界發起募捐,聞者無不慨然出資,得以持續推動新建計畫,銘謝眾善信之惠施。又逢台中市政府辦理公共 造產,故管委會遂將原廟土地出租給市府,改建為南屯市場,分得五間店舖,並出售地上建物作為本廟遷建基金。 |
民國61年(1972)10月14日,購置南屯段第 169-2地號農地(即本廟現址),作為本廟遷建之新址。經費與廟地有著落後,管委會特聘地方知名的集成堂地理師張登淵(阿水仙),擇定民國62年3月1 日開工,以祈求一切順遂;同年12月20日竣工,總工程費高達新台幣120餘萬元。新廟為二層迴廊城閣式建築,一樓前正中築雙垂階梯,供來賓與信眾登上二 樓正殿參拜。啟用未幾,知高莊(今台中市南屯區寶山裡)士紳張聘三,於一樓創設「聘三圖書館」,嘉惠地方莘莘學子。 |
▲ 民國50年代之拜亭已坍塌 |
▲ 遷建動土典禮 說 明:左起:陳舜仁、林錫三、陳川田、 黃 冰、廖朝錩、黃樹旺、簡爐、 林劉連炳、劉茂安、張登淵(右2)、 何國華(右1)資料來源:林文生 提供 |
▲ 民國63年舉行慶成 說明:左1劉學蠡、左5林錫三、前台中市長 陳 端堂(左8) 資料來源:林吉弘提 |
新廟落成後,全體委員及信眾有感於關聖帝君之浩然正氣、 神威顯赫,又是五聖文昌之一,決增祀關聖帝君。未幾,南屯區長兼任重建管理委員林錫三之子林俊光,因緣自木柵指南宮恭迎孚佑帝君神像乙尊,如此再加上開基 奉祀梓潼帝君、朱衣星君、魁斗星君,始成供奉五聖文昌之廟宇。於民國63年2月22日舉行慶成大典,並奉安五聖神座,儀式莊嚴隆重。同時,為擴展信仰區域 及於全市,將廟名改為「台中市文昌公廟」。 |
▲ 本廟第一屆董、監事及會務人員合影 左起劉學蠡、黃全爐、賴鴻齊、張坤山、何國華、林劉連炳、林湯盤董事長、林錫三、簡武、 陳舜仁、蕭順珍、劉茂安 |
民國65年(1976)為健全廟務管理,向台中市政府申請辦理寺廟登記(台中市寺登第89號),並向台中地方法院辦理「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市文昌公廟」法人登記,自此採用董.監事制。首任董事長由林湯盤榮任,歷屆董、監事皆是地方德高望重之士紳,深具文化涵養。 民國68年於一樓兩側增建「地利亭」及「人和亭」兩座六角涼亭,提供信眾作為休閒娛樂場所。 |
民國72年(1983)增建一 樓兩旁側殿。隔年(1984),於一樓左側祀觀世音菩薩,右側祀關聖帝君;並於二樓正殿前兩側,恭祀釋迦如來大佛像、關聖帝君大神像,巍峨莊嚴,雄偉壯 觀,供諸善信大德膜拜。然因當時文昌街尚未開通,信眾須經由南屯路轉進南屯市場邊狹窄小巷,或經萬和宮之後門進入本廟,進出甚為不便,且亦有失本廟雄偉之 觀瞻。幸經時任市議員陳舜仁、劉茂安及南屯區長蕭清傑等人之努力,於同年5月順利完成文昌街開通工程,並於黎明路、文昌街口及本廟南側入口,各建造牌樓一 座。 | ▲ 民國68年新建之人和亭、地利亭 說明:自文昌祠遷移的拜亭石柱,立於一樓迴廊方型柱下。 |
▲ 文昌街開通增建後之側面 資料來源:林吉弘提供 |
▲ 民 國72年,增建一樓兩側及二樓露天神像。 說明:遷建之初,與萬和宮之間,以開設小門 便利進出,帶動香客進入膜拜之人潮。 資料來源:林文生提供 |
民國82年(1993)7月,聘三圖書館所有館藏圖書移至新落成之萬和宮附設圖書館,故將一樓擴充為文化與社團活動場所。 民國83年(1994)將原供奉於正殿右側,簡會益、簡貴信二公(捐獻原廟地者)之祿位,移至一樓觀音殿右廁;並增設創建文昌祠有功之曾玉音,與發起遷建本廟有功之林錫三長生祿位,合為一龕,以表彰其對本廟卓越貢獻,供後人永祀與追念。 民國85年(1996)8月,經第八屆董監事決議,拆除「地利亭」及「人和亭」兩座涼亭,於正殿左、右二側增建側殿,作為辦公之用。民國86年2月底竣工,3月5日董事長室與辦公室喬遷。 |
本廟主祀梓潼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魁斗星君與朱衣星君等五位文昌神,並配祀「至聖先師」孔子、佛祖釋迦牟尼及觀世音菩薩;另對本廟有功之曾玉音、簡會益、簡貴信與林錫三等四位先賢,以長生祿位供奉之。其相關事略,依次簡述如下。 |
道家的說法,認為張亞子歿後,奉玉皇大帝諭旨掌理「文昌
府」,兼「司祿府」管理人間祿籍,將「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體。神於歷代時有顯靈,唐宋兩代皇帝誥封其為「左丞相」、「濟順王」、「英顯王」等,元
代又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清代開始將「文昌帝君」信仰列入祀典,命天下學、府、縣及書院皆須設置祠祀,遂而全國各地建有文昌祠或文昌閣。
由上可知「梓潼神」升格為與「文昌」信仰融合後,又可稱為「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崇奉之廟宇就稱為「文昌祠(宮、廟)」。 歷來信眾認為文昌帝君是主掌考試、政事、爵祿、命運及保佑讀書撰文之守護神,是讀書人求取功名科舉最敬奉的神祇,每逢考季來臨,文昌廟的功名燈光亮無比;以往文昌帝君聖誕時(農曆二月初三),官府與文人學士都須前往祭祀,歷代重視之程度可見一斑。 民 間讀書人亦在自家廳堂上,供奉文昌帝君,相信文昌智慧顯億萬千種化身,種善果於詩書,拜文昌帝君能使子孫日益聰明伶俐,開啟聰慧,由迷惑轉而領悟,藉以期 許並保佑子孫能努力勤奮讀書,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試及第金榜題名,畢竟光耀門楣、衣錦榮歸都是每位科舉學 子的夢想。 農曆二月三日是文昌帝君的聖誕,本廟全體董監事會舉行隆重的三獻禮祭典、誦經、祝禱文、拜拜等儀式。 |
文昌帝君頌 詞:劉學蠡 |
絕句1 文教當年此發祥、新祠無處不堂皇 詞壇藝苑真難泯、鄒魯遺風萬古揚 |
絕句2 廟貌重新教澤隆、梓潼化育盛文風 英才選擢千秋業、一瓣心香合頌功 本廟誦經團恭祝本廟香火旺盛,萬萬年萬萬年 |
關聖帝君 關 聖帝君,本姓關,諱羽,俗尊為關公。據《三國志‧關羽傳》所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今山西省解州縣)。因故亡命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適 逢其時劉備募兵,欲攻黃巾軍,關公和張飛應募追隨,三人結緣情同手足。爾後,劉備的勢力日漸壯大,天下形成魏蜀吳三強鼎立的態勢,但關公卻不幸於漢獻帝建 安24年(219)兵敗東吳,與其子關平慘遭斬首於臨沮(今湖北省遠安縣一帶)。 不久在關公遇難地點不遠之玉泉山上即有人立廟祀之,成為 地方信奉的神衹。唐肅宗上元元年(760),關公以「忠勇絕倫」入祀於姜太公之「武成王廟」,享受國家祀典。到了五代宋初,佛教人士將關公的神話與信仰推 展至全國各府州。此後相關靈驗的神蹟不絕於書,佛、道兩教人士亦競相將其納入體系之中,朝廷也一再予以追贈褒封,至明萬曆年間賜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 天尊關聖帝君」,列入國家重要祀典,歷久不衰。 史稱關公熟讀《春秋左氏傳》,琅琅上口,故關公並非不識之無的武夫,而是具有相當學識的儒 將。明清時期,出現關公顯靈託夢指示科舉考題,預示科第名次,或籤告高中時間,榜放官職等神蹟,為士人所傳頌;部分地方因此開始把梓潼帝君、魁星、朱衣 神、關帝、呂洞賓合祀,稱為「五文昌」。每年農曆6月24日聖誕,本廟行誦經、午供。 |
▲二樓正殿右側之關聖帝君神像 | ▲一樓關帝殿中供奉文衡帝君-關公 |
孚佑帝君 孚 佑帝君,即八仙中之呂洞賓,封號有:呂祖、呂仙祖、呂祖先師、呂帝、仙公、妙道天尊、文尼真君、大羅天仙、南宮孚佑帝君等。。據《列仙全傳》所載:呂巖 (或喦、岩,皆互通),字洞賓,唐朝人,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4月14日生,因生辰全屬陽,故號純陽子。年少即聰明,日能記萬言,且仰慕道教,但直 至六十四歲,仍兩舉進士不第。後經鍾離權點化,修道成仙。又《安慶府志》、《武當山志》則記其曾參加科舉,並高中進士。如此則不論呂祖是否為進士出身,仍 勢必擁有相當的學識素養,因而成為後世所尊奉的「五文昌」之一。自宋以後,有關呂祖的事蹟傳說記載漸多,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宋徽宗封為妙通真人,元世 祖封號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孚佑帝君。每年農曆4月14日聖誕,本廟舉行誦經、午供。 | |
▲孚佑帝君聖像 |
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又稱魁斗帝君、文魁夫子、大魁夫子、大成魁星、大魁星君、魁星夫子、綠衣帝君等,一般簡稱「魁星」,民間尊稱祂為「魁星爺」。 「魁 星」乃星宿的名稱,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稱為魁首(第一之意),或魁斗星。相傳魁星爺乃文曲星轉世,主文運考試科甲登 第;亦有將其人格化,相 傳魁星爺滿腹經綸,考取狀元後因貌醜而未能做官,憤而投海自盡,經鰲魚解救,得以昇天化為魁星。傳說之事乃後人穿鑿附會而來,雖不可信,但也有勉勵世人用 功苦讀,求取功名之意涵,衍生為讀書人崇拜的神衹,庇祐學子科場順遂,反應出中國古代科舉社會中,莘莘學子求取功名之冀望,以及對宗教信仰的熱衷,甚至將 自然界的景像人格化及神格化。 由於不知魁星相貌為何,因此民間乃望文生義,因聲起意,將「魁」字轉化為頭生角,右腳踩鰲魚頭部,左腳往後勾起踢斗之型態,右手執硃砂筆,左手持墨,意味點定圈選科舉中試之人名字,即為「魁星踢斗,獨佔鰲頭」之意。每年農曆7月7日聖誕,本廟行誦經、午供。 |
|
▲魁斗星君聖像 |
朱衣星君 朱衣星君,或稱「朱衣神」、「朱衣使者」。傳說協管文昌武曲,權衡文運,一般民間信仰中,深信其為專門掌管考試的神明。 相 傳宋朝歐陽修在擔任科舉主考官時,每當開卷批閱試卷文章,如有佳作,便覺得身後有位身穿朱衣之人在點頭,故有「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之說法。 因此,宋朝科舉有所謂「朱衣使者」會時常穿梭於考場巡視;另有說法為,「朱衣」指放榜唱名之時,身穿朱色衣服之官員。每年農曆9月15日聖誕,本廟行誦 經、午供。 | |
▲ 朱衣星君聖像 |
配祀神祇 至聖先師 (孔 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曲阜人(今山東省曲阜縣),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於周敬王41年(公元前479年)。三歲喪父,全由 母親一手養育成人。自幼好學不倦,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名士請教。周遊列國13年,只為了宣揚自己的理念與思想。其一生刪定撰述《詩》、《書》、 《禮》、《樂》、《易》、《春秋》等六部儒家曠世經典,開創儒學,影響後人甚鉅。 孔子集先聖先賢之大成,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為儒 家之開創者,學說以仁為本,弟子3,000人,其中賢人72位,是中華文化之道統,道貫古今,萬邦欽仰,四海咸服,也是最偉大的教育家,至今影響深遠,主 張「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歷代均有追諡,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舉世尊崇稱他為「至聖先師」、「萬世 師表」。每年國曆9月28日,本廟舉行誦經、拜拜與演戲酬謝孔子保佑;信眾還願以1、3、5之陽數棚戲,若為雙數則廟方會再加演1棚戲成陽數。 |
|
釋迦牟尼佛 佛 教之創始人,俗名悉達多,約西元前6世紀至7世紀時人,原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據說其對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深深感苦惱,在29歲時放棄太子名位,出家修 道,四處尋訪名師。苦行6年後,領悟到苦行不能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樹下禪定「成道」,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當時印度的階級種性制度。此後, 開始雲遊四海,四處傳教,度化了世人。80歲時在婆羅雙樹下圓寂入滅。 | |
▲ 釋迦牟尼佛聖像 |
觀世音菩薩 觀 世音菩薩又稱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以用心觀察人世間之聲音,救人民於苦難之中,故又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同時又與大勢至菩薩共同協侍阿彌陀佛,三者合 稱「西方三聖」。菩薩能有多種化身,以渡化不同的世人。故唐代以前多為男兒身之塑像,宋代以後則開始女性形象的觀音,如魚籃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等。 本 廟供塑釋迦牟尼大佛及菩薩聖像,提供廣大信徒瞻仰,期以喚醒大眾瞭解我佛乃在我左右,而非遠在虛無縹渺間,佛光正道,當為生活之規範,涅槃之境,應為修養 之目標。希望藉由佛法以淨化人心,普渡眾生。每年農曆6月19日(得道紀念日)、9月19日(出家紀念日),本廟行誦經、午供。 |
|
▲觀世音菩薩暨北港媽祖聖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