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品香過三巡,用心記香箋
品茶與品香相似,因此許多品香愛好者是從愛茶者轉變而來。御品閣茶苑的品茶師桃子也是一個品香愛好者,在她的店裡經常舉行各種香道雅集。
在傳統香道中,焚香需要儀式。桃子取出一段香材,深黃中帶著赭色紋理,富含油脂,是一段越南沉香,用刀旋一片指甲大小的香材,放在一片銀葉中。 香料切割的順序也對香味有影響:順向、逆向、橫向,不同紋理,會有不同香味。香爐中用梧桐葉緞成的香灰打底,把灰壓出小山紋,再將一小塊燃好的木炭埋入。 此時凝神貫注,用探針在木炭上方開小孔,細微的小火順著孔道上行。焚香儀式剛剛開始,銀葉需要蓋在火孔上方,諸位香客圍坐,品香爐在諸位之間傳遞,聞香三 次,傳遞到右手邊。香爐之中只聞香氣,不見煙霧,沉香之味難以言表,只是一種令人安寧享受的氛圍。
每人品玩一次算是「一巡」,共需三巡,分為「嗅香」、「品香」、「悟香」。如同品酒時需要寫下品酒筆記,記錄葡萄酒的香味,品香也需要寫下香箋,視為心得。
日常:材料不必奢,草木真天香
北京品香的場所越來越多,除了各家茶館,也有許多會所。位於雍和宮的頂禮會所、百子灣22院藝術街的大范書房都會定期舉行品香活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焚香是一件玄妙而又日常的行為。學者孟暉認為,過去兩千年裡,對於中國的上層社會來說,居室中不焚香,完全不可思議。
而「香道」的形式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再由日本傳到中國,講究形式與程序的嚴謹。孟暉說:「古人沒把裊裊爐煙抽離於日常生活的節奏,架空成一項凝 神屏氣的修行。」她認為,「以中國傳統的態度,焚香本應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常項,遠非『香道』的狹隘所能界定。焚香並非財富與地位的炫耀,因此用料不必奢 侈,煙息的氣質更為重要。」
孟暉推薦了幾種品香的方式,不需要昂貴的香材,也能得到超絕的體驗:從樹上摘下柏樹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後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陰 涼處慢慢晾乾,就製成了東坡居士曾經焚過的「柏子香」;把香橙皮、荔枝殼、梨滓、甘蔗滓四樣廢棄渣料合在一起,卻可以誕生清新的「小四合」香丸;搗爛橘 葉,與舊竹篾片一起密封在小罐當中,在火上長時間熱蒸,然後把熏入橘葉氣息的竹片當做香料,在香爐中慢炷,「其香清,若春時曉行山徑,所謂草木真天香」。
沉香:收藏辨真假,初學和合香
在所有香材之中,沉香最昂貴,而奇楠沉香又是頂尖之作,每克價格高達上萬美元,是黃金百倍。很少有人真正用奇楠沉香焚香,更多的是進入收藏品市場。如今沉香市場每年有30%的價值升幅,令許多投資者趨之若鶩。
上海沉香愛好者魯剛說,有利益的地方自然有造假,造假者使沒有結香的沉香木收縮,加入各種藥渣來煮,做出「藥沉」,矇騙初學者。「許多造假者以印尼、越南、緬甸沉香冒充上品海南沉香。」
對於品香的初學者,魯剛建議用線香、和合香即可,沒有必要用昂貴的香材。和合香的技藝在南北朝已經非常發達,佛典中各種妙香供養香方、佛教醫藥、修行頌香等豐富了合香的種類。
「如果沉香等單一香材為單香,單香是詞典,那麼和合香就是一首詩。」魯剛說。和合香就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需要有合理的配方和嚴格的炮製技藝。我們日常見到的大多數香都是和合香。
「品香並非如香典、香文、香跋中所描述那樣神秘,而是所有人都能輕鬆地從香氣中感受到愉悅。」桃子說,「就像我們抬頭看星空,只需要感受它的浩瀚與燦爛,不一定要瞭解星體運行一樣,品香只需要你有一顆愛生活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