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梅墨生:國畫的背後是中國文化

 燕趙都市報
梅墨生 梅墨生 梅墨生国画作品 梅墨生國畫作品
本報駐京記者 栗佔勇、李婧 文化學者余秋雨在《筆墨祭》中寫道,「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在已經無可挽回地消逝了。」鋼筆文化代替了毛筆文化,以毛筆為工具的書法、國畫一 度引起生死存亡的爭論。有的人認為書法、國畫進入了窮途末路,已經沒有未來了。而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們則以拳拳之心為國畫尋找出路,想用西方的食譜來 培育中國畫的成長。
然而,當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書法、國畫成為當代中國的熱門藝術。著名書畫家、美術評論家梅墨生認為,「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們對中國畫的發展,可以說也是得失參半」。筆墨是中國畫的骨體,懂筆墨即懂經典中國畫,有筆墨然後有中國畫。
他說,「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最大表白。通過中國山水畫,可以感受以山水為象徵的天地精神。中國人是在有限的山水之間、丘壑之間、林泉之間,表達中國人無窮地對於宇宙的理解,對於天地大美的感悟。」
梅墨生是一位頗負盛名的書法家、國畫家、美術評論家,又是一位太極拳名家,師出名門,又有許多人拜在他的門下。文武集於一身,有的人可能不解, 實際上,梅墨生的文武之道,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中國書畫的未來,梅墨生有著深入而專業的研究,他站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高度看待書法、國畫,認為中 國書畫的筆墨之美不能丟,中國書畫將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而復興。近日,記者就中國書畫的發展問題專訪了梅墨生先生。
中國傳統的藝術應該弘揚
燕趙都市報:梅先生您好,您集書法、國畫、藝術理論、太極拳於一身,文武雙修,在國內有很大的影響。您如何給自己的身份定位?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梅墨生: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一個文人,既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又是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我進行中國書法、中國畫的創作,過去還研究過中國篆刻,同時還研究中國傳統的文史哲,涉獵中醫和武術。我曾給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策劃過15集《中華武功》紀錄片。
我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一些傳統的藝術。中國的國學、國粹、國藝,都是我所喜歡的。長期以來,我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弘揚、介紹、傳播中 國傳統文化。講中國畫的時候,除了藝術本身,我更多地從中國藝術精神和文化精神來講。因為中國繪畫背後非常講究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到各地開會、旅行、寫 生、觀光,我都不放過任何機會去宣傳中國的文武之道,包括武學、養生文化、中醫文化,更包括書與畫的文化。我從沒放棄過行走,我是行走在中國文化藝術領域 裡的一個守望者。
20世紀,西方文化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人也好,藝術圈也好,對自己傳統的藝術失去了信心。我認為,這是對中國的文化失 去了信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失去了信心。中國的藝術一度被質疑,質疑聲不但來自外面的世界,更多是來自我們內部。一個民族在歷史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之 下,對自己的文化不能再堅守,於是就有了動搖和困惑,就有了崇洋媚外。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中國自己的藝術和自己的美學,沒有得到應有的傳承、應有的確 認、應有的弘揚,也就沒有了它應有的地位。我雖然人微言輕,身單力薄,但我還是用我微弱的聲音去鼓與呼,對自己民族的藝術和美學的價值要予以重視。
我們的美學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
燕趙都市報: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畫的前途和命運不被看好。有的人認為中國畫已經沒有了生命力,幾千年來只是紙抄紙。您如何看待一度被冷落的中國畫?
梅墨生:這與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思潮有關係,五四運動更多是推翻舊的理念,打破舊的枷鎖。歷史地看,五四運動有它的合理性,但許多傳統的好的價 值觀丟失了。西方的文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競爭的問題上是殘酷的,依據是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我們的文化是劫富濟貧、安貧樂道、扶老攜幼、同情弱 者,這與西方的進化論是不一樣的。但100餘年來,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的許多國策方略,都深受西方的影響。正因為我們信奉了西方進化論的思維,有了優勝 劣汰的法則,舊的東西就要淘汰,新的就要建立,我們就把老祖宗許多優秀的東西拋棄了。我們的美學也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就美術教育來說,我們幾十年的教育 模式就是學歐美,學日俄,上個世紀一度出現「中國畫窮途末路論」,有的人說「中國畫是廢紙一張」,這些聲音不是偶然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否定。
林語堂、梁實秋、豐子愷、錢穆等人都為中國的文化下過定義,大致是,中國文化是和平的文化,是平和的文化。文化是決定人心的,是人心靈深處的東 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有著極強的力量。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有了回流,重倡國學的聲音越來越強烈。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西學的一些不足。
我算不上杞人憂天,也算不上憂國憂民,但我深愛著中國文化,深愛著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們傳統文化和信仰的流失、迷失、缺失、斷失,都是我痛苦的事情。
中國畫的筆墨之美不能丟
燕趙都市報:中國畫的出路在哪裡?
梅墨生:大畫家傅抱石說過,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最大表白。作為中國文化精神最大表白的中國畫,她在審美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很顯然的。古人說,繪畫可以成教化,明勸誡,助人倫,說明繪畫本身就有警世、勸世、教化的功能。
我們如果不在教育上(輿論上,媒體上)和文化方略上對傳統文化給予足夠的重視,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那我擔心,將來中國文化的美學表達、中國繪畫獨有的美,將被取代和消失了。
我現在坦率地說,許多國展、大展,我都不想看。我為什麼不想看?因為作品裡面要麼沒思想,在玩弄技術,玩弄材料,玩弄形式;要麼欠缺文化內容,或這些文化內容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不是中華民族的美,它不太吸引我。
對於純粹西方的繪畫,比如油畫,我非常欣賞,非常喜歡。我利用出國的機會,做過許多考察、觀摩,我絕對不會武斷和輕率地去否定油畫之美。但是, 中國畫,或者中國油畫,是否一定要畫成人家那個樣子呢?是不是應該惟洋人的馬首是瞻?是不是在審美價值和審美趣味上全部學習人家?這就涉及中國畫的道路問 題。
對於中國畫的發展道路,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主張是,中國畫與西洋繪畫應拉開距離,各走各的路;另一種主張是,中國畫需要走中西融合的道路。 我的觀點是,作為整體的中國畫,不應該走西化的道路,它應該發揚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有自己文化的意蘊之美。但是,作為藝術家的個體,如何創作是他個人的 自由。作為整體的中國畫如果走中西融合的道路,那不成了捨己之本、逐人之末?
一些留學歸來的大畫家試圖改良中國畫,或者調和中西繪畫。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後來的吳冠中,是這一群體的前驅者。然而,他們在這個方面其 實是得失參半。徐悲鴻推崇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用古典寫實主義的科學理念,來改良中國畫。其最終的結果是,中國畫失去了民族的寫意性,失去了寫意之美。林風 眠與徐悲鴻雖然同樣留學法國,藝術道路並不一樣,林風眠推崇的是西方的現代派,包括部分後現代派的先驅性人物,林走的是中西繪畫調和的道路。林風眠調合中 西繪畫的結果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中國畫的傳統的筆墨之美(當然林風眠也賦予中國畫另一種美),對於林風眠個人來說,這確立了他個人的風貌,但也失去了許 多東西。這些都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國畫的背後是中國文化
燕趙都市報:國畫的背後是什麼?
梅墨生:我在任何場合都是堅定不移地主張,中國畫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傳統,弘揚自己文化的精神。然後如何巧妙地吸納外來的營養,或者其他文化的營 養。但是如果一味用西方的的理念來看待我們中國的藝術,那我們是一無是處的。比如醫學,西醫關注的是病本身,它甚至解剖到細胞,直接割開腸子去查看,到底 怎麼了?而中醫是把一種病放在人的整體的軀體功能中去考查。當西醫無法解剖到人體經絡的時候,就認為我們的中醫針灸,我們的經絡學是荒誕不經的。但現在, 國際醫學界逐步在確認我們的針灸學、經絡學的領先地位。中國文化、中國武術、中國聲樂,與西方都有霄壤之別。然而,在中國文化西化、去中國化的過程中,中 國自己的藝術、學術、文化、傳統就丟失了。一個中醫不能夠望診,不能憑脈象來診斷疾病,而是通過透視、化驗來診斷疾病,這本身就是中醫的悲哀。同樣,一個 中國畫家,只是講究透視、比例、空間、寫實,本身就是中國畫的萎縮,是中國畫之美的萎縮。
通過中國山水畫,可以感受以山水為象徵的天地精神。這與西洋的風景畫有著很大的區別。西洋的風景畫可以非常逼真地再現實物之美,具象之美,而我 們的山水畫不是很微觀地具象地再現風景之美,而是表達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是在有限的山水之間、丘壑之間、林泉之間,表達中國人無窮地對於宇宙的理解,對 於天地大美的感悟。中國山水畫是天地遼闊,極目四野,有一種咫尺萬里之勢,人在時空之間安頓自己的人生,安頓自己的心靈。中國的山水畫可以將千里江山納於 一卷,很小的一幅冊頁可以體現百里之恢弘。中國畫總是境在畫外,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畫之美,是西方風景畫不能替代的一種美。
人物資料
梅墨生,河北唐山人,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並兼任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大學書法文 化研究所等校客座(或兼職)教授。他是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的弟子。李可染稱,「梅墨生的書畫都非常大氣。在我所見到的他的同齡人中,像他這樣的筆墨功夫非 常少見。」著名畫家張仃譽其為「真正的文人畫家」。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稱,「(梅墨生)所作山水之象,其緣取諸自然,其成運化於心,是謂畫理不畫景,造 意不造形」。
「畫理不畫景,造意不造形」,正是梅墨生山水畫的獨特風格。他以書法、國畫和藝論馳名,被譽為「三棲型學者藝術家」。2005年被《收藏俱樂 部》評為「當代最具升值潛力的中國畫家」之一(共20名)、2006年又被評為「當代十大畫家」之一、2007年入選「藝術之巔2007強勢媒體年度推薦 書畫名家」(共22名)、2007年被《藝術中國》雜誌評為「十大藝術新聞人物」、2008年被《中國書畫》雜誌評為「中國當下最具收藏價值的十位書法 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