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低血壓│心脾腎氣血陰陽不足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1月23日 上午12:04

低 血壓有很多種類,但民眾仍經常忽略低血壓的存在。 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基本上,血壓是人體維持血液循環的原動力, 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及血管 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因此,正常人的血壓都差不多, 但姿勢性、症狀性等因素所引起的低血壓,就有接受治療的必要性。


廖桂聲醫師指出,姿勢性低血壓患者在臥位、 下蹲位突然變成直立後,或長時間站立時就會引起低血壓, 病因在中樞性或末梢性血管系統障礙;體質性低血壓 與體質瘦弱有關,一般多見於中年女性,患者沒有自覺症狀, 只是容易疲勞而己,不必治療; 至於症狀性低血壓則是受到某些疾病或藥物所引起。


廖桂聲醫師進一步指出,根據低血壓的臨床表現,類似中醫的眩暈、 虛勞、暈厥等範疇。中醫認為,這是心脾腎三臟氣血陰陽不足所致, 且以慢性虛證為主, 依據傳統中醫辨證,以心脾腎三臟氣虛或陽虛為主要病因, 且往往三臟的症狀經常參雜互見, 主要辨別方式為虛者是以哪一個臟腑為主。


例如心氣虛患者容易頭暈心悸、胸悶氣短、少氣懶言、 臉色蒼白等症狀,治宜益心氣、滋心陰; 脾陽虛患者容易出現身體消瘦、沒有足夠的力氣、胃口不好、腹脹、 便溏及中氣下陷等症狀,治宜健脾助運。


腎虛患者通常會有眩暈、眼睛看東西看不清楚、腰膝痠軟、 精神疲勞、健忘、身寒肢冷,治宜溫補腎陽。


建議低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預防與護理, 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要接受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