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冬季不養生 健康有擔憂

冬季不養生 健康有擔憂
作者﹕吳國斌
冬季三月,是從立冬至立春前,
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等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季節。
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界萬物收藏、
閉藏的特性而保養、養護人體的陽氣、
陰精,突出「藏」的特性。
冬季養生要「收藏」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
對於四季養生的觀念與方法,有詳細的描述。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
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
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說:「冬季的十、十一、十二月,
是萬物生命現象潛藏的季節,自然界中的
陽氣深藏而陰寒之氣很盛,表現出寒風凜冽,
水結冰,地凍裂的景象。 為了適應冬天
這個環境,人們也要減少活動,不要擾動
體內的陽氣,應該早睡晚起,到太陽升起時
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氣侵襲。要使自己的
思想情緒平靜,好像有所收穫而不肯洩漏
機密那樣,保持平靜而不露聲色。還應當
躲避寒氣注意保暖,不要輕易使皮膚開洩
而出汗,以免陽氣散失。上面這些,就是
適應冬季『藏』氣特點的養生方法和原則。
違反了『藏』氣這個法則,就會傷害腎臟,
到了春天,還會發生痿病(肢體筋脈弛緩,
軟弱無力)和厥病(四肢寒冷或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冬『藏』是春『生』的基礎,如果冬天
沒有很好地養『藏』,到春天陽氣應當
生而不能生,就會發生痿和厥之類的病證。」
起居防寒「不暴暖」 房事要有節 冬三月,
大地閉藏,起居應當順乎自然,做到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氣候嚴寒,
室內當保持一定的溫度,選擇暖和柔軟的
衣被,做到「冬防寒,又防風」。冬季
手腳易凍,尤宜保暖。 「去寒就溫」是冬季
起居調攝的準則,但不可暴暖。尤忌炙衣、
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肚背,暴暖大汗等,
以免內擾體內陽氣,使之外洩,或積熱
於內,至春天發生溫熱之疾。
冬天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節制房事
以護陰養陽。古人認為冬節房事,固護
陰精,對養生具有重要意義。
《養生鏡》曰:「冬三月乃水藏閉澀之時,
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
《遵生八箋》曰:「冬三月六氣十八候,
皆正養臟之令,人當閉精塞神,以厚斂藏。」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又說:「冬時
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
發洩陽氣,有損於人也。」
就是說冬季不要過汗、勞作,更不可
房勞傷精,冬季不注意養護陰精,
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熱病。
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又有「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之說。冬季飲食應當養護腎氣
冬主水而通於腎氣。冬主閉藏,腎主藏
五臟六腑之精,冬季要順應自然界陰氣
閉藏而注重養護腎氣,使腎精充足。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腎主冬……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
以堅之……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
桃、蔥皆辛。」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
很少出汗,多吃些辛味,如穀類、雞肉、
蔥椒等,以達到開通腠理,暢通氣機,
化生津液,潤燥益腎使腎閉藏陰精。
冬季飲食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
宜食鱉、龜、藕、木耳、胡麻之類食品,
以及胡蘿、油菜、菠菜、豆芽等富含維生素類
蔬菜,冬季尚可適量進食含脂類食品。
冬應於腎,腎主鹹,鹹勝苦。
《四時調攝箋》曰:「冬月腎水主鹹,
恐水克火。故宜養心。」冬季飲食當減鹹
增苦以益養心氣。此外,冬季宜熱食,
但不可過食燥熱之品,以免使內伏的
陽氣鬱而化熱。
冬天進補 有講究 冬季陽氣閉藏,閉藏之中
含有勃勃生機,中藥易於蘊蓄而發揮效能,
是年老體弱之人、慢性病患者進行調補的
最佳時機。冬季進補包括藥補和食補兩類。
一般主張緩進食補,藥補須在醫生指導下
辨證才可應用,切不可自作主張。
食補雖較藥補來得緩慢和平穩,但食之不當
或久服也可產生臟氣偏盛偏衰的弊端。所以
應該適可而止,一旦自覺不適,立即停止食補。
 冬是自然界蟄藏之時,順應冬時之氣
而養陰養藏而養生。陰精是人體最重要的
物質,生命之本,腎藏先天與後天之精,
人體精氣充足,生命才能強健。
是以《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是古人在「天人合一、法天地陰陽」
下的重要養生防病法則,其寓意深刻,
對現代人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