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中華新聞社報導-真假難辨的古玉受沁



  對古舊玉器的鑑定,必須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要從材料、造型、工藝、腐蝕、沁色、傷殘、紋飾圖案、時代風格、藝術表現形式、年代判斷以及視覺效果上全面地分析研究。以上的每一項都具有上百條的鑑定證據。例如我們通過從玉器的老化受沁方面對比,能夠科學地揭示真偽,表現特徵的基本成因。

  1。要科學地認識到,古玉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地下埋藏,會造成玉器逐漸老化受沁的基本原理。

  2。玉在受沁部位的硬度和密度,隨時間的久遠會變得越來越低的特性。

  3。由於古玉在地下埋藏,長期處於不同環境下的溫度、濕度、地下水的浸泡,都會使玉器形成不同的受沁。

  4。要認識到,玉石材料具有對水氣的吸附和滲透的材料特性。

  5。玉石材料存在著硬度、密度、淨度的不均勻性,以及應力造成的裂紋。

  了解和認識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後,便不難理解玉石的腐蝕受沁的形成,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徵的標準。要從受浸蝕方面辨別真偽,首先要經過對上萬件實物進行大量的考查,用對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確定真品的特徵標準和證據。

  一般說玉器受沁部位的硬度、密度較低很容易受沁。或者含有雜質的材料、有裂縫的材料,當玉器受地下水的浸泡、受酸鹼土質的浸蝕、受地熱的熏蒸、接觸不同的陪葬物品等,都會造成玉器的某個部位首先被浸蝕,出現受沁,這是玉器老化演變過程的規律。掌握古玉腐蝕受沁的結構特徵和老化規律,主要有以下幾項代表性的例子。

  1。明清時期入土的玉器,無論地下環境多麼惡劣,埋藏環境多麼不好,其浸蝕和受沁相對是比較輕微的。主要表現在器物的邊、棱、角出現輕微的殘痕以及微黃微黑色受沁。贗品偽造輕微殘痕時,採用利器撞擊的方法,這種偽造的殘痕部位,顯現的是鋒利的棱角。由於玉石材料的硬度、密度較高,而且明清玉器入土時間相對較短,因此滲透受沁比較輕微,一般黑沁色或黃色沁只是在表面。另外,器物如果存在著明顯的裂紋,會形成黑黃色線,並且向縱深滲透過渡。

  2。只要經過上千年埋藏的古玉,一般都會使玉器的受沁顏色和透明度產生變化。紅色受沁的初期特徵,是從淺紅色逐漸向深紅色過渡,然後從深紅色慢慢過渡到棕紅色,直至又變回棕黃色沁。這個時候,受沁嚴重的部位開始出現粉化現象。同時,玉器受沁以後,原本半透明狀態的玉器,逐漸演變為微透明,隨著紅沁顏色越來越深,使玉器微透明度慢慢又演變成完全不透明。同時玉器的腐蝕老化受沁,也造成玉石硬度和密度慢慢降低。

  雖然贗品也偽造這种红色受沁,但是用化工染料加工,顏色與真品有明顯的色差別,造假沁的顏色是從紅到棕黑色,這種從紅到焦黑是燒烤染色造成的。贗品不但透度沒有變化,硬度也沒有變化。通過真偽的對比還能夠找到贗品的很多造假證據。

  3。真品的黑色沁,是由數條極細微黑色線條組成的,玉器受沁初期出現黑線條,隨著受沁的加重,使黑線越來越密集,直到演變為全黑色。贗品採用碳素物質燒烤染色,或者用帶黑皮料的進行仿冒,真與假的黑色結構、亮度、硬度都不一樣。這是真偽的對比證據。

  4。玉石材料都存在著一些裂紋(綹裂)。年代越久遠,綹裂部位的腐蝕受沁會越嚴重,而且裂縫邊緣出現鋸齒形殘痕。一般剛出土的生坑玉器,裂縫內都附著牢固的沉積物,沉積物是鏟不掉的。裂縫的受沁色向周圍擴散,形成從深至淺的滲透過渡。

贗品偽造這種裂縫的受沁,採用的是高溫高壓的強化染色技術,這種強化染色的線條,顯現的是一條紅線,沒有向縱深滲透的顏色過渡,裂縫沒有腐蝕形成的鋸齒形殘痕,特別是裂縫中有粘性的沉積物。

  以上典型有代表性的證據能夠啟發我們,鑑定真與假,一定要用證據說話,當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掌握了真品的標準和證據以後,便給我們提供了科學鑑定的方法和路徑。

  (作者係國家發改委價格認證中心古玩藝術品價格認定專家)

  來源:北京商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