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元青花瓷:中西亞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北京·李輝柄
公元13世紀,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國,揭開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頁.元帝國征服了歐亞許多民族,使其統治範圍橫跨歐亞兩洲,中西交通往來十分頻繁,海外貿易發達.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器不但在國內有廣闊的市場,而且大量銷往海外.
到14世紀以後,中國的青花瓷器就通過貿易的渠道輸往西亞、東南亞、南非、歐洲等地.這些青花瓷今天能看到的不外乎當時出口而保存至今的傳世 品,以及古代遺址和墓葬發掘出土的發掘品兩類,其中傳世品主要集中於伊朗德黑蘭與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此次能有機會來到伊朗德黑蘭國家博物館親眼見到這 些傳世至今的精美元代青花瓷,實現了筆者50多年的夙願.該館的收藏不僅數量大,質量精,而且來源可靠,科學價值極高.這是中伊兩國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 來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我國青花瓷器的珍貴實物資料.這些青花瓷器是在元代江西景德鎮燒製出口到波斯地區的,所以在國內十分少見.現在由於國內元青花瓷器 出土多了,可資研究的資料得到了豐富,它們在造型與花紋裝飾上與伊朗德黑蘭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有什麼相似之處和不同之點,與之進行比較研究,是我們此 次來考察的一個重要任務.
挖掘元青花瓷挖掘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上的標識元青花瓷上的標識
青花原料為氧化鈷,是一種著色力極強、穩定性好的彩繪原料,它不僅燒成面較寬,而且容易燒成,這是它的主要性能.氧化鈷一般含有氧化鐵與氧化錳 等多種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決定了氧化鈷的性質.經科學研究,我國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進口與國產青料兩種.進口青料稱「蘇麻離青」,又叫「蘇 尼勃青」.這種青料含氧化鐵成分高,含氧化錳成分低,並含有砷,是一種高鐵低錳料.國產青料含氧化鐵低,含氧化錳高,是一種高錳低鐵料.這種進口青料的最 大特點是高鐵,在還原焰中燒成,呈黑色結晶斑塊,繪製紋飾線條具有暈散、流淌的特徵.因此,這種青料的性能會直接影響紋飾密集、多層次的裝飾效果,這是一 個很大的矛盾.
這種多層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裝飾風格,正是來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裝飾花紋與金銀器的裝飾風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種纏枝蓮紋、蓮花瓣紋、卷草 紋、s形紋和迴紋等,都與元代青花瓷上的裝飾不僅在題材與結構上相同,而且在藝術風格上也如出一轍(圖1、2),難怪有的學者稱它為「波斯風格」.滿足青 花紋飾的密集型以及多層次不留地裝飾的要求,首先必須對進口青料進行改造與提煉,才能使用.氧化鈷是一種著色力極強的彩繪原料,用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青 花的呈色效果.繪瓷時要濃淡適度,厚薄均勻,還要求畫工掌握好一定的速度,用筆不能停頓.燒窯技術尤為重要,窯溫的高低,窯爐的氣氛等,都會影響到青花的 呈色.窯溫過高青料流淌,過低時又會影響到青花的呈色.
以上對青料性能的改變,青料的科學使用與繪製,以及青花瓷器的燒成這一系列的創造,才解決了元青花藝術風格(波斯風格)與青料性能之間的矛盾. 這就是元青花瓷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原因與其特徵的由來.可以看出,這種元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製作,篩選最精的青料繪製,由最好的窯工燒製出來的,代表 了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
元代青花瓷得以創新與發展,除了國內外需求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種藝術形式與多樣性文化來源,也影響與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異的面貌獨樹一幟.
元帝國對歐亞大陸的征服,使得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穆斯林遷居中國,隨之而來的是伊斯蘭文化的大量湧入,西域的音樂、繪畫、文化習俗、手工藝品也傳入中國,景德鎮青花瓷生產使用「蘇麻離青」料就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結果.
然而,長期以來對於進口「蘇麻離青」料究竟是從哪兒來的這一問題學術界說法不一.關於進口青料「蘇麻泥青」來源地的調查,是我們此次伊朗之行的重點.信心來自13世紀波斯語複印本的記載與許明先生上次伊朗考察的基礎.
2010年9月21日,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為了使我們的調查工作順利進行,德黑蘭國家博物館還專門派了一位從事考古工作的女士陪同.從德黑蘭到 卡尚市大約240公里,乘汽車需要3個小時左右.我們乘坐小面包車從德黑蘭出發,在經過蘇爾坦、阿米爾、阿赫默德區的阿拉維大街時,順便參觀了博魯傑爾迪 古宅,然後就直奔目的地一一羅傑發爾德山區.
鈷礦所在的小村,離卡尚市大約40公里.汽車在光禿禿起伏不斷的山間小路上拐彎抹角地行駛.為了節省時間,能夠準確地找到鈷礦,便請了一位熟悉 情況的村民作為我們的嚮導,換乘貨車快速前進.不料山高無路,前行受阻,只好下車徒步行走.目的地格哈默沙位於羅傑發爾德的山腳下,我們就沿著山邊小 「路」前行著.「路」是上下坡多,地表堅硬,由大小石子自然覆蓋,行走時腳不貼地,如穿上旱冰鞋一樣,走起來十分困難.
「蘇麻泥青」在召喚著我們,路再難行也要前進!走在後面的人不斷高聲喊問著:「到了沒有?」走在前面的人無力回答,只好盡力往前走.在大家都低著頭奮力行走的「咔咔」聲中,突然聽到了嚮導的「烏拉」聲!到了!終於到了!
我們站在了格哈默沙村,據說礦在60年前已經封了,礦也塌了.但兩個洞口還可看見(圖3、4).我們在周邊找到了閃著銀色光芒的石頭一一「蘇麻泥青」.同時,也印證了13世紀波斯語複印本記載的真實性.
以上文中有關地名、礦山名、鈷料名等有混淆處,應正名為:拉傑瓦德為礦山地名,格哈默沙與誇姆薩為村名,蘇來麻尼與蘇來曼尼為「蘇麻泥青」.
我們這次調查的目的地是到達了,但調查的目的還沒有達到.這是因為按照伊朗方面的規定,礦石不能隨身帶出,一定要等有關部門的批準後寄到上海,經過科學測試後才能證實.
元青花所用的「蘇麻泥青」屬進口青料,過去弄不清楚具體產地,學術界的說法也不一樣.這次赴伊朗實地考察,可以說是較深層次研究的一種空前舉 措,其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彌補了元青花瓷器研究上的空白,而且為科學測試對比元青花的真偽提供了新的可靠的鑑證資料.如果我們用新發現的「蘇麻泥青」即 古代用於元青花的著色鈷料來製作青花瓷,並與新仿品進行對比的話,就會一目瞭然了.
因為「蘇麻泥青」屬天然礦物料,它所含的成分相當複雜,但主要特點是高鐵低錳並且含有砷等其他微量元素.國產青料都是高錳低鐵型,不含砷等微量 元素.從科學角度上講,用一種青料去仿另一種青料,燒成後的青花呈色能達到亂真的程度是不可能的.當代的仿品都是用國產青料仿進口青料,如果想要達到與被 仿者相同和接近的水平,就必須對原料進行人工配製,然而人工配製的鈷料與天然伴生的鈷料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真」「偽」之間的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是 絕對的,相同點是相對的或者是有限的.只不過是我們用眼睛看不見而難以區別罷了,但在本質上它們是不同的.
鈷藍作為瓷器的裝飾,首先為景德鎮窯工們所創造.雖然把鈷藍運用於陶器裝飾由來已久,但因鈷藍與傳統的伊斯蘭文化傳統的「喜色」相一致,把波斯「藍」與中國「瓷」相融合而燒成青花瓷器就是景德鎮窯工受其影響,改用波斯藍繪製的結果.
根據伊朗博物館伊斯蘭部主任Rohfar女士說:「元時有伊朗人在中國,是伊朗派到中國去學習制瓷的,但具體材料在什麼書上有什麼記載,要去專 門查找.」這一點我們從伊朗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上的方形圖章上看,就可以得到證實.伊朗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上的圖章大多數是刻上去後加紅色顏料的,有 的又在其上加了一層似透明釉的保護層.也有少數看起來就是直接在景德鎮用筆在瓷胎上寫上去的(釉裡紅,圖5).這與收藏家在國內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上的圖章 不同(圖6),儘管都是在大窯中燒成的釉裡紅,但據伊朗學者看後認為,肯定是波斯文,然而在寫法上有錯誤,懷疑是中國人所寫.另外在落款的部位上也明顯不 同.以各種大盤為例,伊朗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大盤,款識均落在外壁圈足與紋飾之間的空檔上,而國內收藏家收藏的元青花大盤的款識卻都落在盤的外壁板沿上 (編者注:此處提及的民間藏大盤圖片由作者提供,未提供大盤全貌圖).這應當是與伊朗人跟中國人在書寫方法上的不同有關.這證明Rohfar主任為我們提 供的資料,在學術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元王朝為了發展對外貿易,適應銷往國家和地區的需要,鼓勵來料加工,使用進口青料,採用與借鑑異國的造型、裝飾進行生產.因此,作為特殊外銷商 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收了伊斯蘭文化因素,呈現出其風格的多樣性.因此,元青花瓷器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又是中西亞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結晶.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