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圖》紙本設色.
《牡丹蘭石圖》絹本設色.
《秋葵圖》紙本設色.
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期,花鳥畫在前人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當時的江南吳地(今江蘇蘇州市)經濟發展、人文薈萃,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有相當部分出於此地域,陳淳、陸治、周之冕就是此中出類拔萃者.
說起陳淳一生的經歷,好像很簡單:明長洲(今蘇州市)人,科舉上一生僅僅是個諸生,因而終身布衣.可是由於文獻記載的混亂,倒使他複雜了起來. 首先是他的名,像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廖蓋隆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潘天壽著《中國繪畫史》等,均寫為「陳淳」.而臧勵和編《中 國人名大辭典》、楊仁愷著《中國書畫》等,則將其名標明是「陳道復」,並云「初名淳,後以字行」.至於何故「以字」代名,諸籍無一明言.以筆者愚見,這與 重名有關.如南宋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溪)人「陳淳」(號北溪),一生追求理學,是屢被朱耷讚譽的學者.明代舉人、弘治年間任太平府(今安徽當涂縣)通判的 「陳淳」,因善政為民而深受百姓擁戴.為避嫌,陳淳故有「以字代名」之舉.至於其名以字行後的「更字」,記載也不相同,大多典籍載其「更字復甫」,也有不 少文獻說「更字復父」.對其生卒年份的記述亦大為相異,他的生年大多記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有的文獻尤其《歷代名人年譜》卻說其生於成化十八 年.生平記述不同,對其卒年的說法亦必相異:《蘇州府志》和《陳氏族譜》均云其卒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但也有文獻說是嘉靖十八年.對陳淳,古今 文獻記述統一的唯有他的號:「白陽山人」.為避麻煩,諸多繪畫典籍多稱其「白陽」而不稱其名.
陳淳天資聰慧,加之勤奮苦讀,成就了他飽學之士的世譽.作為著名繪畫家,潘天壽《中國繪畫史》稱其是「天才秀髮,凡經學、古詩文詞、書法篆籀, 無不精研通曉」.他步入畫界,是因為投入到明代大家文徵明的門下,換句話說他是文氏弟子.可由於他的文化素質之高和事業上的創新精神,文徵明常與人說: 「吾於道復,舉業師耳.渠(他)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
最能顯示陳淳繪畫造詣的是他的花卉畫,由於他師承之外,更重寫生,所繪花卉,淡墨欹豪,疏斜不亂.中年之後,其淺色淡墨的技巧更為熟稔,在用筆 上,既放得開又收得住,故畫史典籍贊其是「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其疏朗清逸的繪畫風姿,與同時代的花鳥畫名家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徐渭(字文長、號青藤 道士)齊名,畫壇並稱之為「白陽青藤」.陳淳尤以花卉畫見稱,故萬曆年間南京刑部尚書、獨主文壇20年的大學者王世貞在《弇()州續稿》中讚道:「勝國 (元朝)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今蘇州市),而吳郡自沈啟南(周)後,無如陳道復(淳)、陸叔平(治).」足見文壇對陳淳藝術的評價之高.
同時,陳淳兼善山水之作,初學黃子久(公望)、叔明(王蒙),後轉向師法高尚書(克恭)、大小米(米芾、米友仁),水墨淋漓,得氤氳之氣,大有 蕭疏閒逸之趣.這位多才多藝的著名畫家的寫意花鳥筆法,對明清以來的畫壇影響極為深遠.即使近現代畫家中凡行寫意花鳥者,基本上均受白陽畫風的影響.
鑑於潘天壽《中國繪畫史》「道復專精花卉」的評論,這裡就專選陳淳的三幅花卉畫精品,予以賞讀與解析.
《丁香花圖》(圖1).紙本,設色,畫面縱88.5釐米、橫26.5釐米.
畫面上兩枝丁香如同一對姐妹般相依相伴,花朵清逸,綠葉倩秀.大部分葉子呈卵圓形,花則是淡紫色,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春情和春意,讓人體悟出陳淳淺色淡墨的畫風,感覺到他崇尚樸素、明快、典雅、含蓄的意韻,不失為上品.
畫上部題行草五言詩一首,詩曰:
春是花時節,紅紫各自賦.
自無薄脂粉,適之表貞素.
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錢君匋說過:「題(畫)詩在畫上彷彿是一雙眼睛.」這雙「眼睛」告訴我們:此畫為春天所作,畫家從「紅紫各自賦」的風景中選 擇了丁香兩枝描繪,說明畫家對丁香的喜愛.由於缺少胭脂粉,故沒能給丁香花妝點上薄薄的一層胭脂粉,而這種「缺少」,恰恰適應了丁香花清白的貞節品質,表 面上是說畫家當時的貧困,實際上是對丁香花深層次的歌頌.這首題畫詩,猶如美麗的女郎有一雙招人喜愛的明眸.可見畫家詩配畫的高妙處.
題畫詩之後,款署「道復」,鈐「白陽山人」白文印.雖沒有留下作畫的具體年份,但從畫面疏爽秀逸、生動活潑的筆法來看,此畫是陳淳中年或青年時繪就.
此畫清代時為收藏家蔣節所有;新中國成立後,又轉入著名文人、「文革」中被批判為「三家村」的鄧拓手中;改革開放後,1988年成立的深圳市博物館有幸珍藏.
《牡丹蘭石圖》(圖2),絹本,設色,縱112.5釐米,橫57釐米.
這是一幅以牡丹為主體的花卉畫.在唐代以前,並無「牡丹」之名,此類植物統稱為芍藥,唐時方將芍藥類中的木芍藥更名為「牡丹」.牡丹花擁有獨特 的魅力,深為人們喜愛.唐時,以長安(今陜西西安市)的牡丹最有名,唐詩中讚誦牡丹的詩歌比比皆是,如著名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 上英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宋代以後,以洛陽(今河南洛陽市)的牡丹為神州第一,年年的「洛陽牡丹節」至今不衰.陳淳《牡丹蘭石 圖》上兩枝牡丹與蘭草相伴,與怪石相依,且在畫中突出怪石,可見其藝術境界受到了米芾「拜石」精神的影響.三物的安排井然有致,一派和諧的春天風情,觀之 令人心曠神怡.
畫面左上題行草書五言詩一首,詩曰:
洛下花開日,妙成富貴春.
獨憐凋落雨,為爾貯丰神.
「洛下」兩字告知人們此畫所繪是洛陽牡丹.作者因擔心花在雨中凋謝,故繪下牡丹盛開時的丰姿神態,以當「貯」存下它的國色.署「道復」,下鈐「白陽山人」「陳氏道復」兩白文印.從此畫的佈局、筆法與筆力來看,當是陳淳中年或中年之後所為.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秋葵圖》(圖3),紙本,縱39釐米、橫47釐米.
葵屬菊科草木植物,有錦葵、蜀葵、秋葵等數種.稍觀此畫中之葵葉,可知此葵當屬鴨腳葵.奇特的是此畫面上,既無題畫詩,又無落款,僅鈐有「陳氏 道復」白文印和「白陽山人」朱文印.用潘天壽《中國繪畫史》所述「道復專精花卉,一花半葉,淡墨欹豪,疏斜不亂,咄咄逼真,傾動群類」的評說,來細觀、揣 摩此畫意境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從其簡散粗獷的意境和筆法來看,此畫當屬陳淳的老年之作.
此《秋葵圖》與上述《牡丹蘭石圖》,均曾為國家原地質礦產部部長、安徽壽縣人孫大光先生購藏,1987年,孫先生將此兩幅在內的諸多古代珍品書畫慷慨捐贈給了家鄉安徽省的博物館.
縱覽陳淳三畫,大可窺探出其花卉之作的造詣和深厚底蘊,體悟出寫生與寫意相結合的淺色淡墨筆法和疏簡俊秀的意韻,故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將白陽劃歸為「水墨簡筆派」.此三幅畫,代表著陳淳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齡段的畫風、筆韻.美哉!美哉!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