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
紅縞三才環
大河鑑寶玉器與雜項鑑定專家張保龍
古人以瑪瑙材質製作的環、玦、璜等配飾,最早出現於史前文化時期。 之後的殷商與西周時期,瑪瑙配飾(僅見有瑪瑙珠、瑪瑙管)幾乎不見踪影。 但接著,瑪瑙配飾便以近乎爆發般的速度大量流行於東周時期各國諸侯與貴族之間,一時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象徵。 在盛行五百年之後,瑪瑙配飾便驟然絕跡於秦朝時期。 春秋戰國瑪瑙配飾在歷史的長河中雖屬曇花一現,但畢竟豐富了我國古代玉組佩的玉材種類,增添了當今收藏界的新門類。
我國古代的瑪瑙環,原本並不是一種專供人們單獨佩戴的玉飾,而僅僅是東周時期玉組佩中的一個構件而已。 據歷年考古發現、國家館藏文物、古代史書及有關資料記載證明,我國西周時期,等級制度森嚴,用玉制度嚴格,玉組佩中的主要構件如璜、牌、人物、玦、環、觹等基本上均為玉質,而未見有瑪瑙材質的。 瑪瑙當時只能以珠、管的形式作為小構件出現在玉組佩之中。 進入東周時期,“禮崩樂壞”,用玉制度日漸鬆弛,對玉材的要求隨之放寬,玉組佩的主要構件中才出現了瑪瑙環。
五六年前,國內古玩市場上的春秋戰國瑪瑙環尚屬不被人看重的普通小玩意兒,亦無人熱衷於佩戴之。 其價格通常在幾十元至上百元一枚,品相造型絕佳者也無非在二三百元。 但在近兩三年以來,人們逐漸對晶瑩剔透、光澤柔亮、色彩斑斕、工藝犀利的春秋戰國瑪瑙環產生喜愛之情,熱衷收藏和佩戴者日漸增多,其價格也迅速飆升,品相完美的紅縞環甚至達到幾萬元一枚,牟利造假也隨之而來,吃藥上當者也大有人在。 鑑賞春秋戰國瑪瑙環有兩個關鍵性問題,本期先談其一,如何評判春秋戰國瑪瑙環的優劣高下。
目前在古玩收藏圈內,評判春秋戰國瑪瑙環的較為公認的有三大標準,即兩度,三型,五品。
“兩度”指的是瑪瑙環的正面達到的圓度和側面具有的厚度。 正視越圓越好,側觀越厚越好。 這兩點對於三才環(俗稱“飛碟環”,是戰國時期瑪瑙環的造型之一。因瑪瑙環表面及內外側被琢出三個平面,每面各代表“天”、“地”、“人”,並象徵著三者的和諧統一,故名。三才環多發現於齊、晉、燕、趙及陝北等地)的評級尤為重要。 其厚度遠大於肉寬者為精品;其厚度大於肉寬者為上品;厚度與寬度大致相等的為中品;厚度小於寬度、形體輕薄者為下品。
“三型”指的是春秋戰國瑪瑙環中的三才環(俗稱飛碟環)、平台環(俗稱車輪環)及小平台環三種造型。 三才環的評判見上面“兩度”中的有關論述。 平台環是春秋戰國時期瑪瑙環的一個特色品種,其中厚度超常並大於肉寬者,稱為高台環;其中厚度超薄者,名為璧型環;這二者均為上品。 高台環中內圈呈平面而沒有凸棱的,一般尺寸較大並成對出現,尤為珍罕。 所謂“小平台”,並非小尺寸的平台環,而是介於三才環和平台環之間的一種過渡型的環。 其中厚度較高、製作精美、用料考究者,屬三晉地區特有,俗稱“晉系小平台”,為中品。 晉系小平台中有一類外緣磨邊的造型,俗稱“七線環”,為晉系小平台中的上品。 晉系小平台中形體扁平輕薄、平台與斜面分界線交代不清或琢磨不夠犀利的六線環,為下品。
“五品”指的是一彩、二純、三僵、四綹、五裂,說的都是瑪瑙環的質地。 凡帶縞、帶彩色的為上品;質地精純者為中上品;帶僵皮、石性重者為中品;料中帶天然綹裂者為中下品;殘缺、斷裂者屬於下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