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東漢白玉圓雕三螭龍紋韘形佩珍賞

 大河報

正面正面背面背面
□李偉男
在首都博物館“楚風漢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陽文物展”的玉器展櫃中,有一件東漢時期用和田白玉籽料隨形雕琢製成的寶貝——三螭龍紋韘形佩,因其材質珍貴、形體碩大、紋飾精美、存世罕見而備受觀眾青睞,更被有關文博專家譽為“國寶級文物”。 然而你可知道,它竟然是踩出來的!
這件來自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玉佩,長10.3、寬5.5、厚約2厘米,取料為和田白玉河所產一級白籽料,不規則,略呈琵琶形,局部有赭紅色石皮。 玉工匠心獨運、隨形施藝,綜合運用圓雕、透雕、淺浮雕、陰線刻、游絲毛雕、俏色等創作手法,圍繞扁圓形韘孔活靈活現地雕琢出三隻在雲氣中翻滾嬉戲的螭龍,塑造出“三螭拱璧”意象。 正面三螭採用圓雕、透雕、俏色工藝,頭部和臀尾部留有赭紅色玉皮,格外醒目,造型、神態大同小異,皆虎首、龍身、獸足、獨角、人字形分叉尾,整體呈多重S形彎曲,螭體局部採用陰線刻技法分別雕琢出細密平行的短線表現腿毛,連弧狀陰線加細密平行短線表現羽翅狀體毛,用長陰線結合“二”字紋表示脊柱和肌肉輪廓。 最上面一螭,體量較小,圍繞韘佩尖部環繞攀附,動感十足,一副調皮討巧可愛相,抬頭仰視穿雲螭,應為幼螭;左下一螭為穿雲螭,螭首穿璧而過翻轉趴伏,含情脈脈注視上面幼螭,顧盼有聲,應為母螭;右側邊攀附一螭,神態威嚴,孔武有力,與穿雲螭形成交尾之狀,右爪則輕撫幼螭尾,似有呵護鼓勵之意,當為雄螭。 三螭一氣呵成,氣韻生動,呼應傳神,共同構成一副“蒼龍教子”的生動場景。 背面採用陰線刻和漢代獨特的“游絲毛雕”技法,線條飛動,以勾連紋、冰紋和短直陰線雕琢出雲氣紋,烘托出三螭穿雲嬉戲的超凡意境,創造了浪漫神奇的神話世界。
螭虎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虎頭螭身,是螭和虎的合體,傳為山神,有守護神之稱,是古人根據想像創造的神物。 東漢學者高誘注《呂氏春秋》說:螭,龍之別也。 ”《漢書》註解稱:“螭,為龍子”。許慎《說文解字》:“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 ”《漢書·楊雄傳》注引三國人韋昭:“螭,似虎而鱗”。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神武、玄幻、力量、權勢和王者風範。螭虎形象成型於戰國,流行於兩漢,魏晉以降乃至明清延續不絕,屢見於各類藝術品。玉雕上的螭虎形象最早見於戰國中期。民國年間,洛陽金村戰國墓曾出土有玉三螭紋璧,現存美國納爾遜藝術館。到漢代,開始大量用作玉器紋樣,盛極一時。
漢代,國家空前統一,經濟空前繁榮,人民空前富裕,國家空前強盛,是屹立於世界文明之巔的東方大國。 這樣一個生機勃勃、奮發向上、大氣自信的社會,就是誕生深沉雄大、大氣磅礴的螭虎紋玉雕藝術的豐厚土壤。 東漢南陽作為當時全國六大都市之一,“富冠海內,既麗且康”,由於南陽人光武帝劉秀發跡於此,故有“南都”、“帝鄉”之譽。 因此,這件代表東漢玉雕最高水平的三螭紋韘形佩在南陽出現,實在是偶然中的必然。
據說這件玉佩的出土頗具戲劇性:2007年冬的一天,雪後初晴,南陽鳳凰城考古發掘工地,一個被盜劫一空、殘破不堪的東漢磚室墓內有些泥濘,民工們穿著膠鞋忙碌著。 突然,隨著一聲驚呼,“啥東西?!”人們在技工膠鞋的粘泥坨上發現了隱現紅光的白疙瘩……唉,造化弄人,有誰能想到這稀世國寶​​竟會如此離奇面世!
已公開的文物資料顯示,這件東漢時期的白玉圓雕三螭紋韘形佩目前尚為孤品,它質美工精,粗獷有力,造型別緻,匠心獨具,集中反映了漢代浪漫神奇、張揚大氣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