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銀行》
上海博物館珍藏的佛像精品清乾隆爐鈞釉描金佛像(北京保利)首都博物館的佛像展廳內陳列的佛像
本文發表在《藝術銀行》雜誌第43期
文王瑾
導語: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 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裡,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 在2013年香港地區的首輪秋季拍賣中,香港蘇富比的一件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從3000萬港元起拍,場內一路加價,最終以2.1億港元落槌,加佣金後以高達2.3644億港元成交,成為最貴的中國佛造像,也刷新了中國雕塑的世界拍賣紀錄。 這一結果絕非偶然,近年來,佛教造像的魅力已經開始吸引無數國人的視線,其不但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
由來已久的佛教文化及造像藝術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為公元前6至5世紀古印度的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所創。 佛教起始於印度,發展在中國,又遠傳於日本、韓國,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 但是,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據說於公元前2年由一個叫伊存的西域大月氏人傳入中國中原地區。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有了學派,中國人開始翻譯、傳播外來佛教著作。 隋唐以後,佛教進入創立宗派時期,與中國的儒道文化互相影響。 而佛教造像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至2世紀間。 南北朝時期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得到了全面發展,到了唐代,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巔峰。 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製的夾佛,而其中又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 明清之前的佛像稱為高古佛像,也常被稱為漢傳佛像;而明清佛像,則常被稱為藏傳佛像。 有人認為,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最高,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場上已屬罕見。 佛像市場上,藏傳佛像的收藏遠好於漢傳佛像。
明代宮廷造像始於永樂時期,只延續到宣德時期。 永宣之後,明代宮廷造像突然銷聲匿跡,因此至今尚未發現有永樂、宣德之後的明代宮廷製作的藏傳佛像。 明永樂年間,宮廷還設置專屬的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專門負責鑄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 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由於皇帝個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相對漢傳佛像而言,藝術張力和視覺衝擊力更為豐富的藏傳佛像,在市面上流通更多,也更受藏家的青睞。 如今海內外藏家十分重視明清宮廷造像,於是明清的金銅佛像也就構成了今天中國佛像收藏市場的主體。
唐夾紵乾漆佛頭像(香港蘇富比)
古印度佛像的產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在古印度,佛像藝術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分別是貴霜時期、笈多時期、波羅時期,創造了各具時代特色的佛像藝術,而且強有力地影響了中國。 在貴霜時期產生了佛像,這是佛教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 伽膩色迦王在位期間,在犍陀羅發行了鑄有佛像的金幣,並且帶有“佛陀”(bodda)的銘文,有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佛像。
然而,阮榮春、張同標在《古印度佛像影響中國的三次高峰》中認為:“這恰好表明了佛像在這個時期已經較為盛行,因為用於流通的錢幣不大可能使用世人陌生的圖像……佛像在古印度已經經歷了相當的發展時期,至少在公元1世紀中後期已形成了相當廣泛的信仰基礎。在長江中下游發現的兩尊禪定印青瓷造像,是中國早期金銅佛的造型樣板,其形制應該源於禪定印盛行時期的秣菟羅造像。”當時的中國畢竟剛剛開始接觸佛教,缺少廣泛的信仰基礎,而這些早期佛像使得中國人首先認識了佛像,亦為接下來佛教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隆盛創造了契機。
直到今天,佛教造像悠久的歷史仍然有著深遠影響。 今人如果想全面了解佛教文化和佛像收藏,就不得不深入研究中國的佛教文化發展歷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了解東南亞尤其是古印度佛教及造像的影響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海內外對於東南亞佛像的收藏,仍然是整個藝術品市場宗教文化領域的重中之重。
明永樂增祿佛母黃銅鎏金(北京翰海)
贗品兩極分化明顯
藝術品市場各個板塊均有贗品,佛像市場也是如此。 金銅佛像在市場上拍賣的價格不高,幾千元到幾萬元的作品居多,大多是因為品相不好。 但是一些價格較高的作品也不能排除贗品的嫌疑。 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高端仿品,實際做起來難度較高,真正做出來就很難辨認,因而對市場的破壞力較大。 二是低檔仿品,造假方式比較單一且多為批量生產,因此不可能每一件作品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多數比較容易辨認真假,主要針對中低檔人士的需求,如有宗教信仰的人群。 另外,金銅佛像造假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徵,在西藏和青海地區,早期藝術感較強的佛像會比較受歡迎,因而仿品也比較多。 內地京津地區宮廷佛像的仿品比較多,內蒙古和東北主要是清代的贗品比較多。
佛像鑑定涉及很多方面,對於高仿作品的辨別更是不易。 但就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佛像品質看,鑑定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突破點。 佛像市場中造假者詭計多端,唯一的缺陷是不能每個方面都做到完美。 這些造假者或擅長做材質、或擅長做舊、或擅長鎏金、或擅長鑲嵌、或擅長雕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假如他們之間合作並進行流水線作業,那麼這樣的高仿品會使專家的鑑定變得非常困難。 比如一些專門仿永宣時期作品的造假者“技藝高超”,不過他們對青銅的合金成分的把握並不准確,要知道特定時期佛像所用材料的成分和現在有一定差異。 如果僅憑眼睛辨別,特別是在表面鎏金之後會增大鑒定難度。
清18世紀德化白瓷“釋迦牟尼佛”立(香港蘇富比)
2
市場篇——金銅佛像:穩中有升的市場亮點
導語:從2006年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像在香港拍出1.236億港元開始,這個特殊的收藏門類就一直保持著穩步升值的步伐,收藏人群不斷擴大,而今年秋季剛剛拍出的一件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一時間成為今年的市場熱點,將這一市場帶入新的高潮。 近年來國內的佛教藝術市場發展情況如何? 與歐美及東南亞佛像收藏有哪些區別? 永樂時期所製作的鎏金佛像又能否帶動秋拍市場新一輪增長?
唐乾寧5年砂岩石浮雕佛像刻“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陁羅尼”經幢《乾寧五年七月十一日弟子楊彥真》款(香港蘇富比)
興起於歐美之後的佛像收藏市場
改革開放以前,佛像收藏者多數是忠誠的佛教徒,特別是西藏地區的一些貴族將佛像“迎請”到家中只做供奉之用。 在其過世後會將佛像捐贈給寺廟或者博物館,而其他藝術品大多隨主人墓葬埋在地下,所以說佛教的文化財富是長時間的累積,而且流傳有序。 儘管近兩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較多的藝術精品回流到國內並被國人高價收藏,但是在行家看來,大部分具有較高價值的佛像作品仍然在歐美的藏家手中。 而且現在佛教研究方面較有成就的學者也基本集中在瑞士、德國、英國和美國。 中國依然處於對佛教藝術的普及、認識階段,能理解佛像藝術的群體較少,對佛教文化價值的認知與歐美相比仍有一定距離。
“文革”時期意識形態支離破碎,沒有人真正地研究佛教藝術。 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內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一輩學者的研究讓佛教藝術逐漸在內地再次起步。 但是這之間仍然存在一個較大的斷層,當時主要是從理論性、史實性的方向去探討,並沒有從藝術本身與宗教教派聯繫的方向出發。 而歐洲人十分重視佛教文化的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外藏家來中國收購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們對藝術有本質上的熱愛和了解,對美學有清楚的認識,而且敢於投入較大的資本收藏佛像作品。
在國際上,一些重要的、精美的、宗教藝術表現力強的作品無論在之前還是現在,更多還是被外國人請走,他們對這些佛像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在中國價位高的還是宮廷造像和鎏金、造型較好的造像。 據北京翰海拍賣佛教藝術部主管一西平措介紹:“在歐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對喜馬拉雅宗教藝術品的拍賣。此後佳士得和蘇富比在紐約的拍賣一直延續到現在。直到今年,紐約蘇富比才中斷了東南亞的造像專場,將佛教藝術品做成展銷活動,但並不成功。”在國際市場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的當下,可以看到國內的佛像市場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一西平措認為,佛像流傳到國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從八國聯軍時期,他們就開始搶奪這些佛像,有些人就地在琉璃廠進行拍賣;日本侵華時,日本人也搶走了很多佛像;“文革”前後,大批佛像流出海外;改革開放以後,很多外國人到中國蒐集佛像。 這些佛像流出,散落到各個藏家手中,其中歐美藏家是比較重要的;日本藏家收藏的種類也比較多,而且對高古佛像熱情更高,對大型的中原佛像收藏也比較多,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許多大型的佛教題材作品就是從日本回流的。
北周石灰石雕“一佛二菩薩”造像龕(香港蘇富比)
佛像拍賣的兩輪高潮
今年的藝術品市場有所回暖,而秋拍中金銅佛像的高價成交似乎預示著接下來的市場會更加火熱。 一西平措談道:“佛像市場的第一輪高峰期出現在2006年至2008年,2009年到2011年市場有所調整,從2012年開始市場又開始進入第二輪高潮。今年到明年是佛像市場的第二輪高峰,可能在2015年又會經歷一個調整時期。”佛像拍賣經歷了6年的風風雨雨,其中既有高潮又有市場低迷的時候。 從2006年起至今,佛造像拍賣從總體上呈現出平穩上升的態勢。
在第一個高潮階段,內地有很多家拍賣公司都加入了佛像拍賣這一板塊,如保利拍賣、嘉德拍賣等,其中瀚海拍賣設立的佛像專場的表現很有代表性。 2006年,是內地佛教藝術品市場開始運作的初期。 北京翰海推出的“永樂氣象——明初宮廷鎏金銅佛像和法器”金銅佛像專場,成交的7件拍品中,有6件成交價過百萬元;2007年,又相繼推出“經辯”和“菩提主義”金銅佛像專場,成交率均在80%左右;2008年的“拈花微笑”“善樂之邦”金銅佛像專場和“大勢至——中華宗教雕塑藝術瑰寶”漢傳佛教造像專場,共推出307件拍品,總成交額1.3億元,其中一件“明代銅漆金西方三聖佛立像”以918.4萬元成交。 2008年整個內地藝術品市場因國際金融危機的牽累遭遇嚴重衝擊,加之大量贗品衝擊市場,造成市場混亂,使得整個藝術品市場處於盤整階段。 佛像板塊能在這種環境下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證明內地藏家對這一板塊的接受度很高。
2009年無疑是市場的休整期,2010年至2011年,佛造像拍賣開始穩中有升,終於在2012年出現了以金銅佛像為代表的市場逆轉,其中以瀚海拍賣和嘉德拍賣為代表。 2012年秋季翰海推出“金粟神光——比利時私人珍藏佛造像”專場,35件藏品源於藏家40餘年的收藏,成交率高達100%。 同年,中國嘉德秋拍“盛世佛緣——金銅佛造像精品”專場的成交率也達到了82.48%,給處於調整時期的藝術市場帶來一絲暖意。
而2013年春拍,翰海推出“五覺-金銅佛像”專場,95件拍品100%成交,總成交額為9103.4萬元。 北京保利推出“自在菩提”——中國金銅佛造像、唐卡專場,成交額為5777.03萬元。 中國嘉德的“盛世佛緣——金銅佛造像精品”專場成交額為5083.69萬元,成交率為84.08%,從中可見市場的穩步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市場中關注佛像的人越來越多,這得益於多年來的市場培養。 雖然之前2006年至2008年市場曾出現一輪高潮,但一些藏家是跟風購進,他們覺得帶宮廷款的明清宮廷造像價格應該高,實際上還沒有真正領會佛教藝術品的真正價值。 這幾年,國際藏學研究興盛,藝術機構、學者所做的研究為藝術品市場提供了專業的理論基礎。 各大拍賣行也通過不同的專題拍賣對藏家進行引導和培養,幫助人們認識什麼樣的佛教藝術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因此如今出現第二輪市場高潮也在情理之中。
有別於國人審美喜好的東南亞市場
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比較多,這些地區佛像收藏市場的收藏人群和審美文化與國內均有所區別。根據一西平措介紹,東南亞的佛教藝術收藏在國際上一直比較穩定,現在市場稍有滑落但是仍有其市場空間,國際市場將其看作純藝術品的比較多。 “因為中國人對東南亞佛教藝術還不是特別了解,而且東南亞佛像的面相不是中國人所熟知和喜愛的,普遍是高挑的眉毛,臉型較瘦,與中國人了解的佛與菩薩豐腴、圓潤、慈悲的面相有一定的視覺差距。所以,東南亞的佛教藝術在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廣泛的市場,收藏人群以歐美為主,如柬埔寨吳哥的石雕藝術。泰國的金銅造像在泰國本地和歐美有一部分收藏人群。對於國人比較熟悉的藏傳佛像的收藏,從全世界範圍看實力最強、收藏數量最多的則是瑞士藏家。”
從地區上看,南亞把印度作為主要的線索,以早期佛教藝術為主。 但我們今天討論東南亞藝術的時候,不見得是佛教藝術,對於印度來說反而印度教雕塑更多一些。 如今常見的東南亞藝術主要包括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柬埔寨、泰國,緬甸也涉及到一小部分。
從歐美國家歷史悠久的東南亞藝術品拍賣中可以看到,紐約蘇富比從1967年就開始有東南亞的造像專場,紐約佳士得緊隨其後,大概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此後兩大國際拍賣行的類似東南亞專場一直在紐約延續下來,常見的說法不是“佛像藝術專場”,而是類似“印度、喜馬拉雅和東南亞藝術專場”的稱謂。 直到今年,紐約蘇富比中斷了這一專場,將其改為展銷活動。 一西平措認為:“這樣做首先是資源枯竭造成的,如果不能達到一定的數量,舉行拍賣會比較辛苦;再者因為作品價位較高,拍賣行可能也把握不太準。之前,拍賣行也以這種形式做過當代水墨等類作品的展銷,效果非常好,但是秋季推出的佛教藝術品展銷收效甚微。”
而紐約佳士得2013年秋拍“東南亞及中國西藏造像”專場仍在繼續。 其中,23厘米高的尼泊爾立像以29萬美元成交。 一件銀質大威德金剛以26.7萬美元成交。 全場最值得期待的一件9厘米高的斯瓦特造像以17萬美元成交。 132厘米高的尼泊爾木雕,以15萬美元成交,從中可見尼泊爾佛像漲勢喜人。
對於國內收藏界而言,元代以後的佛像仍然是收藏的重點,比如前些年人們熱衷的明代永樂至宣德時期的佛像藝術品,或者16至18世紀清代宮廷金銅佛像。 收藏早期具有漢地特色作品的人較少,比如11至13世紀帕拉時期的金銅佛像和產自克什米爾、達拉克一帶的佛像,原因在於大多數人對這類佛像不太熟悉,對其價值不夠了解。 看來,國內藏家對於高古佛像文化價值的認知仍有待提升,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類金銅佛像的收藏形勢會更加明朗。
一西平措
3
藝術銀行VS一西平措
藝術銀行=ART BANK 一西平措=一西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佛教藝術部主管
ART BANK:受國內藏家歡迎的拍品都有哪些?
一西:在北方市場,明清佛像比較受歡迎,藏家對這類佛像見得最多,最熟悉;南方市場對明代之前的佛像比較喜愛。 市場上主要還是宮廷造像尤其是清代宮廷造像居多,因為人們比較容易理解,如在第一輪成長期就可以看到明代永樂佛像價格較高。 在去年底,興起了一波以西藏等地為中心的造像藝術的高潮,以丹薩替寺廟遺留的佛像為主。 現在,早期造像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市場也逐步穩定上升。
ART BANK: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有哪些區別?
一西:在國際市場上,真正具有很高價值的佛教藝術品最終還是被外國人請走的多。 在歐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對喜馬拉雅宗教藝術品的拍賣。 大約3年前,香港蘇富比拍過一尊底價為6000萬港元的度母,雖然流拍,但是在拍場外還是被外國人請走了。 2011年,美國佳士得上拍的一尊真武大帝和一尊大理的阿嵯耶觀音也拍出了高價。
ART BANK:佛像的材質、年代對收藏有哪些影響?
一西:對於收藏者而言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首先,形式的精美,如線條、形狀等是收藏的第一個要素;第二,關注的是佛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第三,關注不同材質的特殊性,材料的美感有時體現在翡翠、玉石、純金銀、木雕等材質上;第四,關注佛像的工藝,有很多少見的工藝製作如錯金銀、鑲嵌寶石等。 目前國內追捧的仍然是金銅造像,因為銅質的、鎏金的看起來比較華麗且易於保存。 去年底在法國拍出約合7000多萬元人民幣的木雕造像,可見國外在這方面的行動力是超前的,國內對於木雕以及老的作品的關注度要比國外差一些,在一些重要品類上還未能達到國外的價位。
ART BANK:2013年秋拍紐約佳士得推出“東南亞及中國西藏造像”專場,您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一西:紐約蘇富比從1967年就開始有東南亞的造像專場,紐約佳士得大概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此後這種專場一直在紐約延續,常被稱為“印度、喜馬拉雅和東南亞藝術專場” 。 直到今年,紐約蘇富比才中斷了這一專場,將佛教藝術品做成展銷活動,其中有中國、喜馬拉雅藝術的佛像和唐卡等,但是效果一般。
ART BANK:您對今年秋拍市場有何預測?
一西:今年秋拍市場一定會很好,11月8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佛韻——造像藝術集粹展”,是國內最好的展覽之一,能使大家對佛像有一個新的認識,推動市場走向新的高點。
2013年佛像拍賣高價成交拍品(截至10月31日)
序號 拍品名稱 成交價
單位:元(RMB) 拍賣公司 成交時間
1 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186,551,160 香港蘇富比2013-10-08
2 唐夾紵乾漆佛頭像31,907,160 香港蘇富比2013-10-08
3 宋代(960-1279) 蘇頻陀尊者19,780,000 北京翰海2013-06-02
4 明御製銅鎏金廣目天王立像18,400,000 北京保利2013-06-05
5 明永樂鎏金地藏王菩薩12,650,000 中國嘉德2013-05-13
6 宋12/13世紀木雕加彩觀音菩薩半身像10,919,760 香港蘇富比2013-10-08
7 清康熙釋迦牟尼像9,890,000 北京保利2013-06-05
8 明宣德(1426-1435年)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9,200,000 北京匡時2013-06-04
9 清乾隆粉彩描金“無量壽佛”坐像6,768,880 香港蘇富比2013-04-08
10 14世紀羅漢6,152,500 北京翰海2013-06-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