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希阿榮博堪布: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希阿榮博堪布: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1、開發智慧,首先需要定

一步一步清除掉內心的干擾、雜念。沒有定作為基礎,一顆心恆時處於散亂攀緣當中,即便生起一點點智慧,也是力量極其微弱,猶如風中之燭,無法驅除愚癡黑暗。

定分為止和觀。止,偏向於不起分別,專注一境;觀,是通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以分別止分別。止觀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如果單修止,不修觀,容易墮入無想定,空心靜坐,一座千年也還是在癡心裡打轉。

得定需要心理條件和生理條件,身心都要寧靜、專注、敏銳,不緊不松,恰到好處。做到這樣是需要持戒的。持戒,即通過持續、清醒的覺察規范自己的言行。如果連身體也管不住,如何去調伏比身體更難以捉摸的心呢?管不住心的話,定就無從談起。所以,定的基礎是戒。

2、受戒是自願宣誓,沒有人強迫和命令你必須這樣那樣

戒並非像有些人認為的是佛陀根據自己的好惡,硬性制定的律法,沒多少理由地規定必須這樣、不准那樣。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當年佛陀通過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為會造成惡性後果,使人遠離安樂並障礙解脫。出於悲心,佛陀為大家開示了行為取捨的道理。這就是戒律的由來。制定戒律是為了幫助眾生斷除煩惱、滅諸過失。

受戒是自願宣誓,表示自己決心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沒有人強迫和命令你必須這樣那樣。一旦你自己發下了誓言,就該恪守之。沒做到的話要忏悔,並不是因為不忏悔你就會觸犯某個主宰者的權威而受其懲罰,而是因為不當行為會帶來惡性後果,傷害到你自己,所以要通過忏悔,通過心的改變去改變緣起,並最終改變結果。

眾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強有弱,佛陀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眾生得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能力,有選擇地受持,可以受一條、受多條,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3、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戒、定、慧在佛教中稱為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斷煩惱,出生死。理論上說,戒、定、慧有個先後順序,這是便於解釋其內在關系,而實踐中並沒有截然分開的三個階段,先戒,再定,再慧。

在較深刻的層面上,戒定慧一體無二。清淨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慧中。無漏智慧顯發出來,便無時無地不在戒、定。

認為隨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約束自己、不用放棄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領受佛陀教法的真谛,這是對佛法修行莫大的誤解。然而這種誤解現在很流行。

初學者尤其應該牢記,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