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
三國越窯青釉鏤空薰(細部)
鏤空圓球形蓋,帶鈕,下承托盤式座;施青釉,釉層閃褐黃色,露胎處帶窯紅,為早期越窯產品。 中國陶瓷自西周開始出現原始青瓷,延綿千餘年,在東漢末年開始出現成熟青瓷,三國時吳國的越窯就是成熟青瓷最先出現的原產地。 近來考古人員在浙江德清亭子橋發現戰國時期古瓷窯,出土了大量形體巨大,質量優良的瓷製禮器和貢器,一些產品已經完全達到成熟青瓷的等級要求。 有專家認為根據這個情況,可以將成熟青瓷的行程年代從現在公認的東漢末年提早數百年至戰國晚期。 但是這個時候的青瓷器釉層較為稀薄,釉面常出現伸縮斑塊並出現剝釉現象,顏色也很不穩定。 作為最早的成熟青瓷,這類瓷器傳世相當稀少,在古陶瓷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金文裡熏字寫作“ ”,乃會意字,【說文】解為:“熏,煙火上出也”,因而是指一種現象,乃動詞也。 《詩·大雅·雲漢》有句:“我心憚暑,憂心如熏。”,《詩·豳風·七月》亦有句:“穹窒熏鼠,塞向墐戶”,都是說的這種現象。 古人束香草燃之而取其香,有提神醒腦,驅除邪氣的功用,因此很早就創造了香薰這種器具,上至皇室宮廷、王公貴族,下至民間的大戶人家等都有使用香薰的傳統。 1972年江蘇銅山曾出土一件西漢銅鎏金龍紋熏爐,造型與這件陶瓷熏十分接近,只是更加精美。 南京博物院還藏有另外一件類似的陶瓷香薰,定為西晉,與此器相比大致相同,只蓋上無鈕而底座帶有水盤。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一件錯金雲紋博山爐,也是薰爐,形制略有變化,但更具藝術性和欣賞性。 南北朝後,因佛教在中原地區廣為傳播,爐具開始流行,香薰的功用與爐有所重疊,因此專用的香薰逐漸稀少而改為熏、爐合一,甚至直接採用爐來取代熏的功用。 一直到今天,在南方不少地區的家庭裡,還保持有以或銅或瓷的爐來燃點檀香的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