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
陶製大碗明代青花瓷酒盅鐵質鍬頭
劉國成數十枚當年守衛長城將士用泥土自製的象棋棋子出土後,秦市撫寧縣板廠峪景區明長城修復工程現場再次傳來喜訊,施工人員於近日在159號敵樓附近相繼發現碑刻殘片以及與明代守城官兵相關的生產、生活工具。 其中,一枚剛剛出土的明代鐵質鍬頭在修建長城工具方面尚屬首次被發現。
明代象牙質“點鈔機”被發現
昨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板廠峪景區,景區負責人許國華先生向記者展示了近期發現的一批文物。 按照文物的用途,這批文物大致被分成生產用及生活用兩大類。
生產類工具中包括銅鎖、銅鑰匙、象牙質秤桿以及一枚鐵質鍬頭。 其中比較重要的發現要屬那枚鐵質鍬頭。 記者看到,鍬頭系平頭,呈四方形,其尺寸略比當代鐵鍬頭小些。 據許國華介紹,經考證,該鍬頭並不是當年用於挖掘土方所用,而是工匠在城磚之間抹灰用的,因此其表面平整度較高,而為了便於攜帶和使用,鍬頭的器型較挖掘用鍬頭稍小。 “類似的鍬頭還是頭一次被發現,而且保存的也較為完整,應該屬於明代。”許國華說,銅鎖、鑰匙以及秤桿的發現,基本可以推斷,比一般敵樓更高大些的159號敵樓在當時應該是用於存放重要物資的倉庫,而那隻小巧、精緻的象牙質秤桿應該是向各級軍士發放軍餉時用於稱量銀兩的器具,“相當於現代的點鈔機。”
此外,施工人員還發現了用於給馬匹投食藥物的鐵質工具,證明當年修城將士到達此地時攜帶了許多馬匹。 許國華人為,敵樓基礎部分出土的大量石雷可以證實,該段長城在建成後至少經歷了兩次修復:“隨著技術的進步,戚家軍抵達時,軍隊已經不使用類似的武器,而原有庫存的大量石雷便被鋪墊於城牆的基礎部分,許多石雷中的火藥尚存,有的至今還能點燃。”
出土瓷器印證“南兵北上”
生活工具中,除了先前被發現的當年守城將士用泥土自製的象棋棋子,人們又發現了明清時廣泛使用的青花瓷酒盅、紋飾精美的瓷碗,而這些陶瓷器物的紋飾具有明顯的江南特色,其燒製工藝與北方有很大差異,許國華人為,這些器物應該是來自江南的戍守長城將士帶到北方來的,這也成為當年“南兵北上”的有力物證。
在陶瓷器具發現過程中,還出現一段有趣的插曲。 徐國華說,這些陶瓷被發現後,工人們又在亂石下發現一批成摞的完整瓷碗,這一發現不禁讓人喜出望外:“難得還有保存這麼完好的瓷器。”但人們沒高興多久,很快,這些成摞瓷碗經證實係現代人所留,“白高興一場!”
此外,記者見到了一塊在施工現場被發現的方形石碑,該石碑已經破碎成多塊,經過整理拼接,人們拼出了三分之二的碑面,而其餘部分已經缺失。 通過對殘片進行測量,許國華估算出石碑高約140公分,寬約90公分,厚12公分。 從殘存碑面上百餘個清晰的文字推斷,全部碑文約有300字,這些還能辨認的文字中,“鳳陽戚繼光”幾個字格外顯眼。 據許國華推斷,這塊石碑應該是戚繼光抗倭北上後,在板廠峪一代率將士守城時所刻,但由於碑文殘缺,目前有關專家正在對碑文所記載的史實進行研究和考證。
修復工作揭歷史謎團
“通過修復工作,我們了解到了許多古人修建長城使用的技術,也初步解開了一些謎團。”許國華告訴記者,板廠峪長城在崇山峻嶺中修建,許多基石重達千斤,在此次修復工作開展前,缺乏起重設備的古人究竟是如何將這些巨石碼放入位,始終是個迷。 但通過修復工作,人們發現,古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勢,“將山頂的巨石切割成型,然後利用其自身的重力慢慢從山頂滑入提前挖掘好的基礎溝中……”
“現在基本能確定,這段長城在歷史上至少被先後修復了兩次。”由於不同時期的建築技術有很大區別,許國華說,隨著修復工作的深入,人們對長城建成後的修復歷史也有了新的了解,“從初建時的精工細作,到後來擴建時的潦草應付,不同時期的修復工藝水平,直接印證了當時國力的興衰。”
目前,159號敵樓的修復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160號敵樓的清理工作也即將拉開帷幕,我們期待屆時會有更多的發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