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報
宋代耀州窯刻花梅瓶
高松年
今陝西省銅川市在宋代時屬耀州管轄。 所謂的耀州窯在西安以北100多公里的銅川黃堡鎮一帶。 耀州窯後來形成了我國北方的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系。 它以銅川耀州窯為代表,包括後來相繼模仿耀州窯的河南的臨汝窯、宜陽窯、寶豐窯、城關窯和廣東的西村窯、廣西永福窯等所燒造之瓷,均屬耀州窯系瓷。 耀州窯創燒於唐代,五代至宋逐漸發展成熟,並受越窯影響創燒刻花青瓷而聞名於世。 到元代以後漸趨衰落,至明代中期以後基本上就終止了。 宋代耀州窯以出產青瓷為主,除此外也生產一些黑釉、醬釉、黑釉醬斑和結晶釉瓷;金代時,除青釉、月白釉和薑黃釉外,也燒造上述的醬、黑釉器;元明時期,除了燒造薑黃釉青瓷外,同樣也燒造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白釉,以及少量的白地黑花器。
這裡主要說一下鑑識耀州窯青釉瓷的一些要領。 耀州窯青釉瓷器的瓷胎與越窯、龍泉窯的瓷胎基本相像,也是以灰白色胎質為主,胎質和大多數的北方窯口產品胎體粗鬆有所不同,顯得非常緊密和精細,但胎骨較龍泉窯器要稍薄。 因為胎質內含鐵量較高,胎色呈深灰色,整個器物常見有點點褐色布滿全身,在器物的露胎處可常見醬色氧化鐵的小斑塊,器物的釉薄之處,特別像口部這樣的地方常可看到隱現出來的淡褐色。 這種狀況在器物的底部、足部和器身縮釉之處,也可看得很清晰。 在放大鏡下,這種褐斑和釉下透出的褐黃色尤其可以明顯地看到。 這是鑑識耀州窯瓷的一個重要特徵。 耀州窯瓷在民國以前少有仿造品,因此,凡見仿品絕大多數是現代仿造的。 仿品一般胎骨顯得厚重,由於含鐵量低,胎色呈灰白色,較真品要淺。 胎體厚薄較均勻,真品的胎壁並不是十分均勻的。 在仿品的漏釉和縮釉之處見不到醬色小斑,釉薄處也沒有褐色透出。 據此,即可辨識是否是耀州窯瓷。
宋代耀州窯青釉瓷釉色顯青翠,釉質細潤,但施釉一般較薄,且釉色深淺多變,但不論深淺,一概都是在青中閃現黃色。 而且是年代越晚,閃黃越明顯,到元代以後,幾乎成了黃釉器。 在放大鏡下,可見到器物的溝壑處氣泡大小不一,而且顯得很通透疏朗。 耀州窯瓷在宋代中期以後,一般在胎釉間不施化妝土,因此,在胎內含鐵量較高的作用下,整個釉面呈現青中透黃的色調,有的則是在青中微顯出淡紅的色調。 這是耀州窯青瓷器的一種主色調。 仿品釉面青黃發亮,光澤度過強,有“賊光”,釉面過於透明,卻缺乏細膩溫潤之感。 釉色常是偏綠或偏黃。 很多販賣贗品常在器物上掛泥漿和油污作舊,遇到這種情況,須小心鑑別。
耀州窯瓷的器物一般都製作規正、精巧。 多見為日用品,像盤、碗、杯、碟、洗、壼等,少見瓶、罐。 其裝飾紋樣主要有蓮花、纏枝花卉、魚水紋、嬰戲圖和犀牛望月等。 耀州窯裝飾方法主要有刻劃、模印和堆塑等幾種。 以刻劃、模印為多見,尤以其刻花器聞名於世。 耀州窯的刻花器系用刀子或竹籤之類的工具在瓷胎上刻劃而成。 當時運用的刀法系宋時流行的“一面坡”的刻法。 這種刻法,刀法流利,斜坡切入很深,線條剛勁有力又靈動自如,從側面看能顯凹凸感,但斜面又非常光滑流利。 仿品很難達到這樣的水準,常見的是劃花生硬浮淺,刀法軟弱呆滯,多看真品,就能一眼識破贗品;模印裝飾系用特製的模子印圧而成。 耀州窯的模印圧出的紋飾花紋凹凸明顯、紋樣清晰,這也是該窯口瓷器的一種獨特風格。 現代仿品的印花圖案常常是粗淺模糊、含混不清的。 拿到一件器物後,只要從裝飾效果的角度,與真品作一對比,真偽立馬就可顯現出來;還有一種裝飾手法就是在一些盤、洗之類的器物的底部堆塑一些怪人、怪獸之類作為底足。 仿品堆塑多見於壼、瓶之類,但耀州窯的瓶、罐之類恰恰較少見,因此,務必要小心謹慎,不要輕意認定。 後期耀州窯也生產白釉鐵鏽花器,與磁州窯不同之點在於,磁州窯畫的黑花圖案較為具象,而耀州窯器則畫得比較抽象,體現了一種速度、力量和美的結合。 此外,耀州窯真品的圈足常常是切削得很平整的,而仿品圈足底緣則常做得較為圓滑,器底常做成滿釉,底面平而無雞心突。 遇到這些情況,就要聯繫其胎釉特徵和裝飾風格等方面全面去考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