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玉器欄目的概說裡面我們已經提,到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由於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又由於它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
還由於它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裡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征。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宗、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制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
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采用軟玉來制作器物了。
及至到了青銅時代的全盛時期,也就是周早期,由於受到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的沖擊,玉器已不能像在原始社會那樣,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繼續占主流或壟斷地位了。但它在美身、祭祀、禮儀、殮葬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商代婦好墓的玉器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用具、裝飾、藝術品以及雜品等七類,反映出當時玉器的用途甚廣、地位至尊的歷史面貌。
其中肖生玉器占很大份量。尤其是婦好墓還出土了紅山文化的玉勾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鳳,這說明收藏古玉已經是古人的一種文化生活。西周時期,玉文化沿著殷商的軌跡發展,在佩飾上出現了新變化。如:串飾形式多樣,長度加大,貴族玉佩多以璜為主件,雜以珠管,也有以多種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說明西周時期盛行玉佩。這是因為在西周「君子比德於玉」。
《詩》雲:「言念君子,溫如其玉。」此時玉文化的沉澱已大大超過玉的自然屬性,使玉成為君子的化身,人們賦於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內涵,將其從神權、玉權的控制下解脫出來。
總體上看,中國史前玉器特別是晚期玉器的時代風格及藝術手法繼承原始社會玉器的成果而又有所發展。此時的玉器制作通常采取誇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韻的象征主義手法。富於裝飾性、觀賞性的俏色玉鱉的出現,說明崇尚自然、追求真實的寫實手法仍在成長。
另外治玉工具也從石砣機進化為青銅砣機。工具的進步使經其加工的玉器線條具有流暢婉轉的韻律感。晚期時玉器的時代風格漸趨統一,是此期玉文化的重要特色。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鏤雕鉤雲紋佩
說明: 寬137mm 高64mm 厚7.5mm 重73g
黃綠玉,此器的雕琢方法是把欲鏤空部分的首尾用鑽鑽 孔,然後用線鋸鋸成所需形狀。然後把器物的內外邊緣都磨薄,使之近於刀刃。器表面的中部則打磨得略為凹下,使鉤雲佩本身隱隱似由兩股合成。這種邊緣如刀 刃,而中心磨凹的做法和龍形鉤龍腦後的鬣部的做法全同,可證屬於同一種文化。此器與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鉤雲紋佩形制雕工相似,而體量過之。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圓雕翔鷹
說明: 寬35mm 高37mm
綠玉。鷹兩爪抱於胸前,表現出雙冀微後掠的滑翔姿態,頗能傳神。器身所有雕琢之處都把稜角打磨得含渾,看去若有若無,有一種模糊含蓄之美。它與遼寧省阜新市胡頭溝出土的紅山文化王鳥的形制、雕工相同,背部有二斜洞亦同,可證屬紅山文化遺物。
新石器時代晚期 玉玦
說明:1977年曲江馬壩石峽遺址31號墓出土,廣東省博物館藏 外徑6.3、內徑3.4、厚0.2厘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