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兩漢時期,由於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從王公貴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紳士富商等階層日常用玉品種豐富、數量眾多、加工工藝精湛。此時出現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玉禮器(所謂瑞玉)較前減少,已不再是玉器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種作為裝飾用的玉佩飾大大增加,用於喪葬的玉冥器亦顯著增加,玉用具也有較大的發展。在雕琢工藝方面,圓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鑲玉器物較前增多。紋飾的風格由以抽象為主轉向以寫實為主,一些像生類玉器也有了現實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結合於一體,這些都為先秦玉器所不及。
我們現今能看到大量的漢代玉器,其中尤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玉器為代表作。另外還有各博物館收藏的傳世漢代玉作,有高足杯、角形杯、帶托高足杯、盒、枕、帶鉤、印章等。裝飾品可分為人身上的玉飾和器物上的玉飾兩大類。
人身上的玉飾主要是佩玉,計有璜、環、琥、瓏和玉舞人等。玉環的紋飾優美多樣,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於辟邪的玉制品叫剛卯,除見於著錄的傳世品外,發掘出土的剛卯為數不多。從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考察,漢代用於禮儀的玉器和先秦時期有所減少,只有璧和圭仍然作為禮器使用。
玉璧在漢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則從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漢代雖然還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為裝飾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漢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漢代時人們認為玉石能使屍骨不朽,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竅塞、玉琀和握玉。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完整的玉衣由頭罩、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部分組成,每部分都由許多小玉片編成,是漢代治玉工藝高度發展的產物。玉九竅塞是作為填塞或遮蓋耳、目、口、鼻、肛門和生殖器等九竅用的,這些玉制品皆為素面。玉琀一般作蟬形,置於死者口中,制作簡單,俗稱「漢八刀」。
至於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漢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流行為玉豬。死者手握玉豬的習俗,在東漢直到魏晉南北朝都很流行,但玉豬造型變化不大,刻紋也都比較簡單。
漢 俑
說明: 左,高34mm 重3.6g 中,高21.2mm 重1.75g 右,高33mm 重5.75g
左 白玉,土色沁。腰際有橫穿孔。
中 白玉,褐沁。腰際有橫孔。
右 白玉,土色沁。拱手而立,手與腹間有一上下貫穿孔,可供插嵌之用,以象征手執某種器物。
三俑均小型,僅具姿態,然與漢代木俑仍多有神似之處,大約是東漢遺物。
中 白玉,褐沁。腰際有橫孔。
右 白玉,土色沁。拱手而立,手與腹間有一上下貫穿孔,可供插嵌之用,以象征手執某種器物。
三俑均小型,僅具姿態,然與漢代木俑仍多有神似之處,大約是東漢遺物。
漢 雕螭雲矩紋珌
說明: 高49mm 底寬51mm 底厚11mm 重43g
白玉,紅褐沁。此件一面雕雲矩紋,另一面雕出廓螭,螭長頸昂首挺胸,形象與圖91所雕出廓螭相近,也屬東漢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