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中國歷史上為何只有清朝皇帝戴佛珠?


中國歷史上為何只有清朝皇帝戴佛珠?

歷史上, 除了清朝皇帝沒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 根據史料記載可知, 清代的朝珠源於藏傳佛教的佛珠。 早在努爾哈赤、 皇太極時期, 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 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 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做禮品進貢。 後來作為清廷冠服珮飾標準的朝珠, 其樣式就脫胎於藏傳佛珠。
佛教傳入中土, 發展至隋唐才進入繁榮期, 佛珠也開始被大量用於中土佛教中。 基於因地取材的需要, 製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 硬皮樹的樹籽所取代。 按照制式, 佛珠通常可分為持珠、 佩珠、 掛珠三類。 持珠, 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 這種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稱手持, 其珠數為18-54顆不等, 常配有雍容大氣的墜飾和流蘇; 佩珠, 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 也就是上面我們說後來發展成手串的念珠。 佩珠在文玩界俗稱手串, 珠數以18顆子珠最為常見, 這也與當今文玩手串的珠數相差無幾, 由佛教佩珠演變而來的手串在清代宮廷裡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掛珠, 即掛在脖子上的佛珠, 通常由108顆子珠穿成, 並配以佛頭、 隔珠、 弟子珠。
288.2
隨著滿清入關後國家輿服制度的不斷完善, 宮廷創製了森嚴的著裝等級制度, 它逐漸被賦予禮樂教化的功能, 而朝珠也逐漸成為宮廷冠服珮飾的定製。 朝珠的製作和佩戴規範也載入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中, 可見官方的重視程度。 清代朝珠由身子、 結珠、 佛頭、 背云、 紀念、 大墜、 墜角七部分組成, 周長大約在130-170釐米之間。 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 意寓12月、 24節氣、 72候為一年的說法, 總數定為108。 還有一種說法, 即佛教認為人生有 108種煩惱, 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 稱為「醒百八煩惱」。
由較為常見的108顆子珠組成的上品掛珠發展而來的朝珠, 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佩戴品。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 努爾哈赤、 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 但順治帝的皇后卻佩戴了朝珠, 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 自康熙帝以後, 歷代帝后的朝服像顯示均佩戴有朝珠。
清代皇帝以及后妃、 在朝文官五品、 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婦還有侍衛等, 均可佩掛朝珠。 場合不同, 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 也要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 皇帝祭天壇時, 穿藍色朝服, 佩戴青金石朝珠; 祭地壇時, 穿明黃色朝服, 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 在日壇朝日禮時, 穿紅色朝服, 佩戴紅珊瑚朝珠; 在月壇夕月禮時, 穿白色朝服, 佩戴綠松石朝珠。 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 地、 日、 月。
當時官員佩戴的朝珠也分為不同等級, 官階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質越是高貴。 清代皇帝賞賜給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樣, 朝珠材質有東珠(珍珠)、 翡翠、 珊 瑚、 瑪瑙、 琥珀、 蜜蠟等, 以明黃、 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裝飾。 有封號的命婦也有朝珠, 她們在穿著吉服參加祈谷、 先蠶古禮時, 只需佩掛一盤朝珠; 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 接受冊封時, 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掛三盤朝珠, 歷代皇后和太后的畫像中也是如此。 皇帝、 官僚、 命婦這一龐大群體都佩戴的朝珠, 似乎與現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質的珠串一脈相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