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
■吳大澂藏古器物拓本四屏之一
◆ 唐存才
金石學始於宋朝,興盛於清乾嘉年間,梁啟超曰:“金石學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學也。”晚清時期,地下文物不斷出土,學者對此的關注更勝於住昔,收藏傳拓,考釋佐史,著書立說,蔚然成風。 吳大澂以其豐富的學識、藝術修養和獨特的收藏主題,對晚清金石學及金石書畫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蘇州)人,初名大淳,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 擅山水、花卉,精於篆書,著有《愙齋集古錄》、《說文古籀補》等。
今年恰逢吳大澂誕辰180週年,海上朵雲軒2015年春季拍賣金石苑專場有《吳愙齋收藏三代古器拓片四屏》,匯集了古器物拓本三十件,三代古金、先秦陶文、漢磚錢笵至唐瓦造像等琳瑯滿目,令人賞之目不暇接。
吉金拓本是《吳愙齋收藏三代古器拓片四屏》的主體呈現, 《免簋》是愙齋藏三代吉金重器之一,蓋與器銘文各四十九字,釋文:“唯六月初吉王在奠(鄭)丁亥王各大室井尗右免王蔑免暦令史懋易免載市同黃作□工對□王休用作□彝□其萬年寶用。”記述有關周王朝禮制事宜。 《白孝□簋》蓋器銘文各十七字,釋文:“白孝□□旅須永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另吉金銘文雖僅三五字,然而藝術價值卻絲毫不遜於吉金巨制。
拓本中見西漢末年王莽當朝所製石質泉笵,為吳大澂幕下褒城名拓工張茂功手拓,上見“壯泉四十”、“幼泉二十”、“么泉一十”、“□泉□十”,曾見鄒適廬拓藏,後歸智龕、天鳳硯齋主人,今藏於步黟堂,令人感嘆百年滄桑,先賢遺珍有序傳承,真得神靈護佑矣!
四屏中見唐善業泥佛造像二幀,圖案繁複極美,永徽元年造像陽文尤其生動雋永。 《印度佛像大唐蘇常侍普同共作》銅造像堪稱神品,此像魏稼孫曾拓,趙之謙跋曰:“沈仲復觀察所藏”,又跋“諸法此疑從字緣生,如來說是因諸下闕”,並輯入《悲庵集銅造像拓本》冊中,此冊扉頁趙之謙題首:“皆大歡喜”。 今此拓經鄭大鶴鑑藏,鄭氏對佛教研究精深,於此拓鈐印四枚,可見無上歡喜了!
全形拓始於清秀水馬起鳳、海寧釋六舟,為清代金石藝術傳拓最高境界的典範,此四屏中存《漢雁足鐙全形拓》,可謂六舟遺韻再現,吳大澂手下黃士陵、尹伯圜皆為全形拓大家,傳世《愙齋吉金圖》即為尹氏所作,此《漢雁足鐙全形拓》雖未註所拓者何人,筆者猜之應出黃、尹二人之手! 吳氏古器物拓中另有先秦齊國陶文《城陽楚》,齊陶文問世始於清同治十一年山東濰縣陳介祺藏《陳悍》殘瓦,稍後簠齋與愙齋就齊陶文研究常互證考釋,愙齋曾就此類陶文致簠齋書曰:“城陽、蒦陽當系地名等。”今傳世史料表明,陳介祺與吳大澂是清代古陶文研究最主要的學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即引用大量陶文資料成為古文字學研究的經典著作。
來源:新民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