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鑑定與鑑賞
銅羊燈
摘要:漢代銅羊燈是一種具有吉祥寓意的日常生活照明用具,它把羊的形象充分引入到外形設計中,鑄造工藝精湛,結構尺度科學,造型裝飾優美,實用功能突出,是漢代崇羊觀念與儒家思想在器物上的真實反映,集科學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關鍵詞:羊吉祥善美孝德
2015年是農曆乙未年,即十二生肖中的羊年。 羊是吉祥的化身,羊年以俗之說當為祥和之年,表達了吉祥美好的傳統觀念。
一、銅羊燈的獨特造型
駐馬店市博物館館藏的銅羊燈(圖1),為東漢時期產物,照明用具,銅質,完整;通長13.7厘米、寬6.9厘米、高10.3厘米,重422克,駐馬店市正陽縣慎水鄉李塚出土。 整體臥羊形,羊首機靈的高昂著,目視前方,羊角大而盤捲,曲成環狀緊貼面頰,額下鬍鬚自下額垂至頸部;身軀肥圓,腹部兩側鑄刻雙翅紋飾;四肢健壯,前腿後跪,後腿前屈,臀部肥碩,短尾。 羊的背部和身軀分鑄為兩部分,腹腔中空,用來存儲燈油,羊脖後鑄有活鈕,臀後鑄有提鈕,羊背可以活動自如地翻開平放在羊頭上(圖2),成為橢圓形內凹的燈盤,作子口。 燈盤在靠活鈕端設有小流嘴,寬1.2~1.6厘米,燈熄時,剩餘燈油可沿小流嘴流入到腹腔內,羊背部與腹部相扣合,恢復為完整跪羊狀。 美觀精巧、穩重古樸,恰到好處的表現出羊的溫順之性與安詳之態,十分惹人喜愛。
二、燈具的起源、演進及燃料
燈具作為照明的承載物,伴隨著華夏文明發展的腳步,一路從遠古走來。 最早的雛形是原始先民點燃的篝火,從篝火到火把再到專供照明使用的燈具,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定型化的燈具,多為陶製或銅製“豆”形燈,並開始使用“鐙”;《爾雅·釋器》即載有:“瓦豆謂之登。”郭璞注:“即膏燈也。”以柱相連,上為燈盤,下為底座,形制雖然簡單,卻是極具實用性的基本造型。 秦漢時期經濟持續的發展,燈具的日常應用更加廣泛,製作技術也更加完善。 漢代則是古代燈具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繁榮時期,以銅羊燈為代表的動物造型燈,充分利用動物的形體特徵進行巧妙設計,栩栩如生、巧奪天工,既是一件實用性的生活用具,又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充分展現了漢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精湛工藝。 銅羊燈使用的燃料主要是動物或植物的油脂,是先將麻纖維縛成束浸在油內泡透,使用時再塗抹脂肪,古人稱其為“膏燭”。
三、羊的馴養與發展
羊,在六畜中性最溫善且略帶幾分愚情。 羊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除了易於馴化,最主要的是因為在農耕產生以前,原始先民僅靠採集和狩獵來維持基本生活,養羊不需要糧食飼料,只要有草就行。 在我國許多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發現有羊的骨骼或繪有羊圖案的器物。 夏朝養羊,有關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羊骨架可證實,但規模不得而知。 殷商人養羊,已有相當的規模,出土的青銅器、玉器以及甲骨卜辭中都有文字明確記載。 周朝的養羊業更為發達興旺,《周禮·地官·牧人》記載有“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的官員——牧人的設置。 羊更常用於祭祀和殉葬,《卜辭》記載祭祀時用羊達數百,甚至上千。 《左傳·襄三十年》載:“伯友死於羊肆。”注曰“羊肆市列”,說明周代已有專門出售羊肉的店鋪。 春秋戰國,養羊更加普遍。 《荀子·榮辱篇》中明確記載:“今之人生也……又畜牛羊。”漢時,羊既是肉畜又是力畜,可用來駕車。 劉熙在其《釋名·釋車》中寫道:“贏車,羊車,各以所駕名之也。”畢源注曰:“羊車,以羊所駕名車也。”據《漢書·卜式傳》記述,河南人卜式牧羊十餘年,得羊千餘頭,且致富不忘國家,資助貧民。 還由牧羊總結出一套治國的經驗,受到漢武帝的賞識,以小喻大,為牧羊史留下一段佳話,亦可知漢代的羊養殖業已很普遍了。 總之,羊自古以來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在華夏民族的心目中從來都是溫順善良的美好像徵。
四、銅羊燈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
人們在長時期飼養羊的過程中,對其習性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也延伸出諸多神聖的秉性和美好的寓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1.羊代表“吉祥”與“美好”。 從古文字角度來說,古代“羊”與“祥”同。 《說文解字》釋曰:“羊,祥也。”“大吉羊”就是“大吉祥”。 不僅羊字本身好,以羊為偏旁部首的字也好。 比如“美、善”等合意字都是從羊那裡引申出來的。 《說文解字》釋“美”曰:“從羊從大。”注曰“羊大為美”。以“羊、艹、口”為善,善與美意義相同。 “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有兩項與羊有關,三分天下有其二,總是被稱頌就不足為奇了。 同時在許多成語和民間習俗中,也經常以羊代表吉祥,如“三陽開泰”,“陽”與“羊”發音相同,通過借喻使抽象的觀念變成具體的羊,因此又作“三羊開泰”,表示萬物復甦、民安物豐、欣欣向榮的美好寓意。
2.羊是“法”與“德”的象徵。 古代羊是主要的祭祀用畜,以最隆重的祭祀儀式“太牢”“少牢”為例,前者是以牛、羊、豕作為三牲,後者只用羊、豕。 羊被大量用於祭祀儀式中,順理成章就成了具有通天職能的神靈之物。 後世之人每當結盟約事、判定是非之時,都會以羊作為見證、作為判官。 漢代董仲舒繼承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儒學成為一家獨尊的官學和統治思想。 董仲舒認為:“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將各種美德集羊於一身,並將其知禮、知仁、知義的品德更加人格化,充滿祥瑞之氣。
3.羊是“孝道”的符號。 《春秋繁露》中記載:“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意思是說小羊羔非常懂得母親的恩情,所以總是跪著吸奶。 羔羊跪奶本是生物的一種自然屬性,但在“以己度物”的原始思維下,人們本能地將其看作是感恩母親的天性,賦予其孝順敬愛的含義,因此“羊”被人們尊崇為奉行孝道美德的榜樣代代相傳。
4.羊是“神化”的時代載體。 漢代是一個讖緯神學盛行、崇尚厚葬的時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陰陽同換觀念。 羊通陽,陰陽交換,非常適合做隨葬燈具的外型。 不僅可以照亮黑暗淒涼的幽冥世界,也表達出漢代社會民眾追求幸福、祈盼長生的美好願望。
羊被賦予了諸多的優秀品性,不僅是先民的吉祥靈物,更是民族的道德象徵。
五、銅羊燈是科技創新與藝術智慧的結晶
1.鑄造工藝精湛。 失蠟法鑄造技術使銅羊燈藝術光華倍增,先用蠟料分別塑成羊身和羊背,再鑄泥範,通過加熱使內部蠟料流空,後將銅溶液注入,凝固後即可獲得青銅鑄件。 使用失蠟法鑄造的銅羊燈形體規整,立體效果好。
2.物理結構科學。 從結構角度來看,銅羊燈是活軸連接的代表,採用分鑄套合組裝、鑄接、榫接、活軸等方法,即便於加工,又易於使用、拆裝、清洗和攜帶。 結構設計方面,充分體現出工匠們的精巧構思和智慧。
3.大小尺度適宜。 漢代人們的習俗是席地而坐,也就是今天的跪坐,小腿足部貼地向後,膝蓋抵席,臀部疊壓在腳後跟上,上體位隨之下降。 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案、幾、榻、燈具等都相應低矮,銅羊燈為滿足人的視覺要求,其設計高度為10厘米左右,實用性較強。
4. 造型設計優美。 銅羊燈充分利用羊本身的形體特徵進行巧妙設計,非常寫實並傳達出羊本身的習性。 簡約、流暢的外型中蘊含深邃、凝重的內在美,體現了大氣樸拙的風格,極俱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親切感。
歷經千年的銅羊燈不因時間流轉而褪色、不因埋藏地下而蒙塵,熠熠光輝,照耀千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