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南宋肖照《中興瑞應圖》中的兩件交椅南宋佚名《春遊晚歸圖》中的交椅南宋佚名《蕉陰擊球圖》中的交椅
文/邵曉峰 編輯/陳桂湖
人物名片>>>
邵曉峰,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導,藝術學院美術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江蘇省政府“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學術領軍人才、江蘇省青聯常委、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從胡床到交椅
在古埃及、古希臘與古羅馬,折疊坐具的設計十分成熟。 古埃及第18王朝圖坦卡蒙統治時期(公元前1336~1327年)圖坦卡蒙陵墓出土的折疊椅,其造型成熟,結構完善,裝飾精美,色彩豐富,並且具有靠背,根據後來的家具名詞規範,可稱之為交椅。 而中國的交椅則是從胡床發展演變而來。
折疊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胡床,因為帶了“胡”[1] 字,表明是從北方、西方傳來的。 胡床又稱交床、繩床,在整體上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為繩聯結,可以折疊,張開可坐,合起可提。 還能在“馬背”上“扎捆”,且操作簡便,攜帶方便,適合馬上民族使用,因此又叫“馬扎”。 從這種特點不難看出,胡床為經常遷徙的游牧民族常用,所以這種家具是從游牧民族傳到中原來的。 從史書上記載的漢靈帝“好胡床”[2]到《三國志》記載的曹操與馬超作戰時“猶坐胡床不起”,可知這種坐具在東漢後期已頻頻出現。 隨著胡風東漸,在中原逐漸得到運用。
這種使用高型家具的生活起居風氣的傳播開始時是自上而下的,並在胡漢雜居的西北地區率先為部分漢人(尤其是佛教徒)慣用。 而到了隋、唐,胡風更甚,這仍和上層人物有關。 例如北周周武帝的妻子就是鮮卑人。 唐太宗的母親姓竇,唐太宗的皇后姓長孫,而當時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還是唐朝名相。 唐朝宰相中有23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 這樣“坐胡床”、“穿胡服”、“習胡樂”之風氣日漸流傳開來,各種各樣高型家具也相繼出現。 例如,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就以較多的家具圖像驗證了這一革新。 雖然壁畫中也有很多席、榻形象的描繪,但是以胡床為代表的一些高型家具已以不可阻擋的勢頭佔據了一定的比重,展示了漢民族在接受外來思想文化上的開放精神。 胡床到了隋煬帝時代被改稱為交床,這是因為楊廣忌諱人們議論他的胡人血統[3]而頒布詔書將帶胡的名稱改名[4]的結果。 交床的名稱是從其結構特徵出發的,即兩足相交,便於折疊。 今天可看到的最早的胡床形象即見於敦煌壁畫。
宋代是中國家具轉型的關鍵期,一些家具到了這個時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 兩宋戰事頻繁,因而能折疊、重量輕、搬運方便的胡床被人們經常使用。 然而,胡床作為臨時性坐具固然優點較多,但其不能倚靠的缺點也是明顯的。 為解決這一問題,宋人又進行了改進,並吸收了圈椅(或有些“靠背”)上半部的Ω形特徵,增加了靠背和扶手,這樣就可以倚靠、扶持而獲得功能上的發展,這些變化可見諸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中。 例如,蘇軾《點絳唇·閒倚胡床》詞云:“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秦觀《納涼》詩云:“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由此可見,此時一些胡床已非僅能折疊的凳子,更增加了“倚”的功能,這樣一來,范成大《北窗偶書》詩云:“胡床憩午暑,簾影久徘徊。”正是可以用來倚靠,夏日午間靠著它即可休憩得不錯。 由於它在功能上已是椅子,故又稱之為校椅或交椅。
宋代交椅的特徵
作為折疊坐具,胡床與交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無靠背,後者有靠背,甚至有扶手。 交椅也被稱為折疊椅、交足椅,其腿做成交叉狀,並在交疊部位安裝樞軸鉸鏈。 座屜的橫棖之間以繩編就,椅腿張開後,靠背向後傾斜而能保持平衡。 這反映在現存的一些宋代繪畫中,例如在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大量北宋末期的市井家具形象,其中表現最多的是店舖內的桌子和條凳,但椅子只有七件,其中有三件是交椅,即進城第一家店鋪店主坐的交椅,畫卷左端結尾處的“趙太丞家”交椅以及其後面樓上的交椅(它只露出椅圈與靠背,根據形制分析,應為交椅)。
交椅最大的特點是體輕,腿部交叉,可折疊,便於攜帶,適合長途跋涉後的憩息之用,在宋代較為流行。 但是它也存在缺陷,由於受力點在腿部的交叉軸心,即使通常對此處進行了加固,也不太結實。 這一點不像其他的中國坐具,大多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足上,可以“立木頂千斤”。 交椅的功能很多,行軍打仗,打獵出遊,都可以使用,所以也有“行椅”、“獵椅”之稱謂。當位高權重者參加以上活動時,需有人扛著交椅一路跟著,當他累了,就坐於其上歇著,別人是不能坐的。 這種情景在遼佚名《狩獵圖》、遼墓壁畫《出行圖》、南宋佚名《春遊晚歸圖》、南宋肖照《中興瑞應圖》等畫中均有反映。 久而久之,交椅甚至成了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如常用詞“第一把交椅”即源於此。 明施耐庵《水滸傳》中有近50處提到了交椅,除普通交椅之外,還有金交椅、銀交椅、虎皮交椅、一字交椅、犀皮一字交椅等。 當然,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由誰坐一直是英雄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了交椅地位的改變,有時其像徵性遠大於功能性。
宋代交椅的兩種造型
按靠背造型,宋代交椅可分為直搭腦型與圓搭腦型兩種。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交椅
直搭腦型交椅形象可見於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山西聞喜縣下陽金墓壁畫、山西岩山寺金代壁畫、南宋肖照《中興瑞應圖》、南宋時大理國《張勝溫畫卷》、南宋佚名《歷代名臣像·岳飛像》(南薰殿舊藏)等畫中。 按靠背的方向,直搭腦型交椅可分為橫靠背型與豎靠背型,前者可見於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中的交椅,後者可見於南宋肖照《中興瑞應圖》。
北宋趙翁墓畫像石中肩背交椅的男僕
圓搭腦型交椅較為多見,它的搭腦與扶手連為一體而形成Ω形椅圈。 其靠背多為豎向,形象可見於北宋趙翁墓畫像石、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趙太丞家”後面樓上交椅)、宋佚名《三顧草廬圖》、河南焦作宋馮汝楫墓《馮汝楫畫像》、宋佚名《蕉陰擊球圖》、金佚名《二十四孝圖》、江西樂平南宋墓壁畫、南宋趙仲間《五王熙春圖》以及四川廣元南宋嘉泰四年墓石刻浮雕、四川瀘縣南宋墓石刻等作品中。 Ω狀圓形的搭腦與扶手也形成後來交椅的基本形制,等級相對高於沒有扶手的直搭腦型交椅。
註釋>>>
〔1〕胡是中國古代漢人對於漢人以外部族的稱呼,胡人通常指北方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帶有一定程度的藐視含義。
〔2〕見於范曄《後漢書·五行志》,其中記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乃至“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3〕隋文帝楊堅娶了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而獨孤信是鮮卑貴族,所以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族人,楊廣身上有一半的胡人血統。
〔4〕例如,據唐人杜寶《大業雜記》記載,“(大業四年,即公元608年)九月,(煬帝)自幕(漠)北還至東都,改胡床為交床,胡瓜為白露黃瓜,改茄子為崑崙紫瓜。”此書主要記載隋仁壽四年(604年)隋煬帝即位,到越王侗皇泰三年(621年)王世充降唐之間的歷史事件。 杜寶在其另一著作《拾遺錄》也記載:隋大業四年避諱,改胡瓜為黃瓜。
來源:《古典工藝家具》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