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清早期鎏金銀彌勒佛像(圖)


清早期鎏金銀彌勒佛像清早期鎏金銀彌勒佛像
單大禹
此尊佛像高約49厘米,重約2000克,乃是用垂斬工藝全手工打製而成,即先用銀板打製出佛像身體的五大部分,再用勾狀螺絲將其連接成一個整體。
縱觀佛像,菩薩面相端莊,神態自若。 直鼻,細眉,雙目微睜,兩頰豐潤。 頭戴蓮花冠,冠頂置一方塔。 上身袒裸,腰肢纖細,下蔽長裙,赤足,立於蓮瓣紋的底座上。 頭部飾有纓絡,纓絡長垂及腹,其上鑲嵌珍珠。 肩披一條長帶,兩端自然垂至足下,猶如細紗,線條流暢。 右臂抬至胸前,手心向外,拇指捏於食指之端,作說法印。 左臂肘部略向外弓,手背朝天,垂於胯下。 雙臂飾珍珠手鐲和臂釧,足上佩戴腳鐲。 佛像兩側各立一株菩提樹枝,枝壯葉厚,纏繞而上,直至頂端。 頂端有花枝內傾,各盛開一朵蓮花,其中左側花蕊中生出一金剛法輪,右側花蕊中則生出一奔巴瓶(淨水瓶)。 佛像全身鑲嵌東珠,宛若透空的背光,使其顯得分外精美華麗。
從整尊佛像的造型設計及藝術風格,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藏傳佛教藝術的氛圍。 比如金剛輪、奔巴瓶皆是藏傳佛教中常見的法器,而整尊造像的不對稱工藝在內地佛教造像中亦不常見。
用珠光寶器裝飾佛像菩薩,是清朝宮廷中藏傳佛教藝術的風尚。 佛像全身綴滿東珠,佛像底座內部有“大清雍正年靜造”的題款,此尊佛像很有可能是當時清廷的內宮用物。
又想起這尊佛像乃是15年前一位朋友要移民前轉讓給我的,他也是從他父親那裡繼承而來。 當年他父親做藥材生意,一次去青海進藥材時機緣巧合請回了這尊佛像。 綜合推測,該尊佛像很有可能在當年因為皇帝的賞賜來到了青海地區,後來歷經世事變遷,最終輾轉被我所收藏。 而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的另一尊佛像似乎又豐富了我的推測。
根據書中記載,那是一件故宮舊藏,乃是用純金打造的東珠彌勒佛像。 從書中附載的圖片顯然可見,該佛像無論是工藝造型還是藝術風格,都與我收藏的這尊彌勒佛像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只是我這尊佛像雖然表面鎏了金,但畢竟內裡是銀製的,比起故宮所藏的這尊純金佛像來,還是稍顯黯淡了些,沒有它那麼富麗華美。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尊佛像的相關情況,我還特地去了一趟故宮,希望可以親眼看一看故宮所藏的那尊金佛。 可惜天不如人願,我去的那次,故宮並沒有展出那尊金佛,終究緣慳一面,始終沒能見到它的真顏,只能靠著唯一的那張書裡提供的圖片細細揣摩。 據書中所述,該尊金佛乃造於乾隆年間,不知當年清廷是否先於雍正年間打製了一尊純銀鎏金的彌勒佛像,製成後感覺頗為滿意,後來又在其基礎之上精益求精,又用純金打製了一尊同型佛像以供內廷供奉,並將先前的銀鎏金佛作為貴重的禮物賜給了青海地區的某座寺廟? 大概是因為這尊故宮舊藏彌勒金佛的確造型精美,氣質華貴,加之以其內廷用物的身份及凝結於其中的歷史氛圍,不少佛像收藏愛好者都關注到了它的存在。 前年,有人用收來的青銅老料,按照故宮金佛的造型打製了一尊一模一樣的銅佛。 可惜古老的手工藝也早已在歷史中漸漸失傳,縱然他費了很多心思,終究不能重現佛像的內蘊光華,單從外表上看,那頗為粗糙的製作工藝已然清晰地顯現了它的仿製身份。 相形之下,雖然比不上金佛好,但我能收藏一尊“原裝”的銀佛,也是幸事一件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